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

下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黛玉不甘屈服的孤傲性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现出黛玉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的幻灭。

B. 鸳鸯是个细心、体贴、叛逆、聪明、善良、忠诚的丫鬟。“誓绝鸳鸯偶”以死抗争,捍卫生命尊严,又彰显了她的烈性。

C. 宝玉斥宝钗辈“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斥史湘云劝说的话为“混账话”。可见其对热衷功名者的鄙视。

D. 龄官虽为梨香院十二官之一,但毫无奴颜婢膝。她风姿傲骨,向往自由。“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可见探春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D项,应为可见“探春志向不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湘云虽豪爽、憨厚,但终究摆脱不掉好男儿应金榜题名建功立业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封建思想。

B. 元春送宝钗、宝玉同样的礼物,明确表态赞成“金玉姻缘”;宝钗“羞笼红麝串”,表露出内心的对这份姻缘的接受。

C. 贾珍点了三出戏:《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因为触到了贾母的隐忧一一贾府从创业到兴盛再到衰败的宿命。

D. “清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杨妃指唐朝的宠妃杨玉环,飞燕指西汉的赵飞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查看答案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卫风·氓》)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小雅·采薇》)

(3)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4)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环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灵岩

明 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钧,宛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 亦区内景          绝:绝妙

C. 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 刘禅为俘虏        竟:最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圆井,日池              吴宫美人种香处

B. 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人甚矣哉

C. 受具戒乎                  望之在山足

D. 中                 在今搜伐殆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 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 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 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 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 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 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6.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