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1.B(3分) 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诗的内容,要注意四点:一是题目,它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着整首诗的内容;二是诗人,也就是联系诗人的风格和背景,诗人论诗;三是诗中的关键意向,这些意象往往揭示着诗歌的思想感情;四是注释,关键处的注释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诗意。联系李白和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作者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卫风·氓》)

(2)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小雅·采薇》)

(3)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4)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环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灵岩

明 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钧,宛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 亦区内景          绝:绝妙

C. 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 刘禅为俘虏        竟:最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圆井,日池              吴宫美人种香处

B. 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人甚矣哉

C. 受具戒乎                  望之在山足

D. 中                 在今搜伐殆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 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 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 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 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 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 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6.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靡室劳矣              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B.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C. 府吏见丁宁            府吏见到后就叮嘱她

D.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谁能讥笑他吗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加点字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鱼虾而麋鹿    固知死生为虚诞

B. 顺流而          方其破荆州,江陵

C. 孤舟之嫠妇      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D. 西望夏口          火尚足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