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C. 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D. 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2.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1.C 2.①斑头涯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市主要围绕两位护鸟员保护濒危鸟类,尤其是斑头雁展开②斑头雁的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斑头雁母雁、幼雁的翅膀长好才有盗贼捕住,才有吴班长挺身而出。③揭示主旨,有斑头雁的守护有着深刻的意义,呼吁更多人保护关爱濒危鸟类,敬畏生命。 3.①楚雁飞是目击者,见证人,使故事更显真实可信。②楚雁飞的所见所闻所感,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③以楚雁飞的视角叙述是班长的故事,使主要人物责任感强,英勇无畏的形象更完整客观。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题。C项,没有再现打斗场景;打斗场景采用口述,有亲历性,所以有现场感,但口述有叙述者个人的情感,所以真实性有待考究。 2.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4)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5)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本篇小说情节主要围绕两位护鸟员楚雁飞和吴远征保护濒危鸟类尤其是斑头雁展开的,斑头雁可以说是小说的线索,而围绕斑头雁发生了一些事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斑头雁有关联的人事,如盗贼偷猎,护鸟员保护,既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周室的宫女们为其策划了一个计谋。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 “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 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D. 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还担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B. 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C. 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D. 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B. 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C. 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爱情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D. 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冬天,北方多地飘雪,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雪景刷爆了朋友圈。不过有媒体转发的一张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雪景”:某地,四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积雪。一位环卫工人的脸上沾满了清扫车喷出的污渍,他身上的橙色环卫工作服完全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据了解,他们凌晨2点多就到街头清理积雪,一直持续到上午8点,连口水都没喝。这样的“雪景”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校新生报道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各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感恩仅是原因之一,__,才是更重要的理由。《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拜《三国演义》所赐,__;因仕女贵妇的把玩,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而这一把折扇、衣袂飘飘,构成了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芭蕉扇、团扇、折扇……虽材质与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异,____,此“凉友”真“良友”也,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挥之处,身清爽,心安宁。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而聚集到一起,  ①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于青史。对此,我们  ②  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③  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  ④  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疆场,奔走离散,  ⑤  终归于“魂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  ⑥  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当然 不过 然而  /  假如

B. 也许 虽然 但是 尽管  却  /

C. 所以 即使 只是  /    竟  即使

D. /   固然 可是  而   而  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