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周室的宫女们为其策划了一个计谋。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 “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 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D. 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还担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B. 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C. 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D. 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B. 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C. 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爱情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D. 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1.C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C项,无中生有。“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的表述在文中没有根据。 2.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张冠李戴。原文中是“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3.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项,混淆概念。“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开始出现”表述错误,这里混淆了“书信”和“家书”的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冬天,北方多地飘雪,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雪景刷爆了朋友圈。不过有媒体转发的一张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雪景”:某地,四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积雪。一位环卫工人的脸上沾满了清扫车喷出的污渍,他身上的橙色环卫工作服完全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据了解,他们凌晨2点多就到街头清理积雪,一直持续到上午8点,连口水都没喝。这样的“雪景”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校新生报道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各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感恩仅是原因之一,__,才是更重要的理由。《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拜《三国演义》所赐,__;因仕女贵妇的把玩,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而这一把折扇、衣袂飘飘,构成了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芭蕉扇、团扇、折扇……虽材质与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异,____,此“凉友”真“良友”也,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挥之处,身清爽,心安宁。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英雄好汉千里追寻,意气相感,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而聚集到一起,  ①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指望着以此获得立功的机会而名垂于青史。对此,我们  ②  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③  却不能不承认这毕竟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使命感。  ④  小说的后半部则又一步步地写到了这一追求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英雄好汉战死疆场,奔走离散,  ⑤  终归于“魂聚蓼儿洼”的沉寂。这样一个聚散的过程,  ⑥  是从追求到失败和幻灭的过程,其所以失败而仍不失为英雄,不正是由于这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当然 不过 然而  /  假如

B. 也许 虽然 但是 尽管  却  /

C. 所以 即使 只是  /    竟  即使

D. /   固然 可是  而   而  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能否推动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密切双方在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是引导中澳关系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B. 对作家和文章,我一向是怀着类似的景仰和认同,但近年来,所见最多的却是一些打着作家名头做幌子的势利主义者,把写作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

C. 最近,在马达加斯加首都连续发生了几起针对中国国民的恶性刑事案件,这些案件涉及的受害人主要以做生意、开餐馆、办中医诊所等方式赚钱谋生。

D. 明代航海指南《顺风相送》中的一段关于钓鱼岛的文字是目前能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该岛屿的文献资料,是有力的历史证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