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群书治要》的编...

(填涂答题卡第10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群书治要》的编纂目的尽管决定了其针对的读者主要是执政者,但以现代视角来看,对于普通百姓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B.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九龄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深邃、丰富的哲理是诗人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发现的。

C. 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D. 在节日网购狂欢过程中,消费者享受着购物的快乐,也承受着购买后出现的问题风险,因此,规范网购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尽管”应移动到“《群书治要》”前面。B项,成分残缺,可在“细致的观察和体会”前加上“经过”。C项,搭配不当,可在“克隆猴”后面加上“的成功”或“的研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明星虽淡出乐坛,一旦开演唱会总能万人空巷,而有的人开演唱会也曾经高朋满座,如今却空空如也,门可罗雀。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游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③司马迁、苏轼、王实甫、莎士比亚等文坛大家,尽管他们的生活遭际各个不同,置身不同文化背景,却都创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名作。     

④唐诗宋词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文学殿堂,构建这座殿堂的荦荦大端者有“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南唐二主、苏门四学士等等。

⑤《滕王阁序》一文写景纵横捭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辞藻,堪称华丽风格的典范。

⑥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却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6)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7)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篇两小句写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起韵写水势,突出清秋清丽之美,很有层次。

B. “遥岑远目”三句写举目远眺之景,却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C. “落日……断鸿”句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D.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勾画了“游子”形象,含蕴丰富,引人联想。

E. 本词在作者早期词作中久负盛名,艺术上也臻于成熟,豪而不放,悲中见壮,力主沉郁顿挫。

2.上阕结句说“无人会,登临意”。请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于沟渠。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臣诚伤心,私用流涕。夫物以远至为珍,士以稀见为贵。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口,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 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B.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C.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D.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2.(填涂答题卡第7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先三世,指孟尝自身向上三代,他父亲、祖父、曾祖父,他们已故去,故称“先”。

C.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它是汉武帝时通过科举考试来任官的科目。

D. 交趾,古代地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北部,秦朝后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

3.(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品性正直。他因上虞寡妇受诬案不能洗白冤情而借口有病辞职,后向太守殷丹进言,最终使太守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了讼女。

B. 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 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超过自己,因而愿意像禽息那样冒死推荐贤人,可是孟尝最终老死家中。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孟尝传》)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填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B. 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D. 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C.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