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明...

(填涂答题卡第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些明星虽淡出乐坛,一旦开演唱会总能万人空巷,而有的人开演唱会也曾经高朋满座,如今却空空如也,门可罗雀。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游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③司马迁、苏轼、王实甫、莎士比亚等文坛大家,尽管他们的生活遭际各个不同,置身不同文化背景,却都创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名作。     

④唐诗宋词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文学殿堂,构建这座殿堂的荦荦大端者有“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南唐二主、苏门四学士等等。

⑤《滕王阁序》一文写景纵横捭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辞藻,堪称华丽风格的典范。

⑥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却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形容来宾很多。可用“座无虚席”。范围不当。②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③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④荦荦大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不合语意。⑤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捭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对象错配,⑥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6)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7)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篇两小句写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之景,起韵写水势,突出清秋清丽之美,很有层次。

B. “遥岑远目”三句写举目远眺之景,却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

C. “落日……断鸿”句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形象。

D.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勾画了“游子”形象,含蕴丰富,引人联想。

E. 本词在作者早期词作中久负盛名,艺术上也臻于成熟,豪而不放,悲中见壮,力主沉郁顿挫。

2.上阕结句说“无人会,登临意”。请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于沟渠。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臣诚伤心,私用流涕。夫物以远至为珍,士以稀见为贵。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口,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 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B.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C.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D. 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2.(填涂答题卡第7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先三世,指孟尝自身向上三代,他父亲、祖父、曾祖父,他们已故去,故称“先”。

C.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它是汉武帝时通过科举考试来任官的科目。

D. 交趾,古代地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北部,秦朝后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

3.(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品性正直。他因上虞寡妇受诬案不能洗白冤情而借口有病辞职,后向太守殷丹进言,最终使太守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了讼女。

B. 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 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超过自己,因而愿意像禽息那样冒死推荐贤人,可是孟尝最终老死家中。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孟尝传》)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填涂答题卡第5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B. 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D. 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C.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

B. 第三段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作者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D. 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来说明一代诗圣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

2.三、四段所说的“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分别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3.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创作意图。请概括出四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