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 河边大鱼...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 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 唇笑着。

请分析《边城》里这段文字的作用。

 

用形象化的说法说明翠翠长大了;勾连上文两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节,也由翠翠的反应写出了她对傩送二老最初印象的转变和暗生的情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要求分析《边城》里一段文字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抓住“翠翠,你大长了!……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可见用形象化的说法说明翠翠长大了。“抿起嘴唇笑”这一典型动作,反映出情窦初开的翠翠,在得知心上人消息时内心的喜悦,但少女的娇羞、矜持,又使得她只能努力压抑住内心情感。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勾连上文两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节,也由翠翠的反应写出了她对傩送二老最初印象的转变和暗生的情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从宝玉手中接过一本书,“越看越爱看”,“自 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看的是什么书?后来宝玉用书中言语与她说笑,她有什么反应?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善于写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 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扣人心弦。如官渡、赤壁、彝陵之战。

B. 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对“盘在头顶上的辫子”和“围观的麻木群众”都作了 讽刺,借此指出中国人善忘的特点。以上两者也是在他多篇作品中都出现过的常见形象。

C. 《茶馆》第一幕,多处表现了外来文化对没落的清朝的影响和冲击:从吃洋饭的马五爷,到想开工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到对洋玩意充满抵触情绪的常四爷,到刘麻子手上的 鼻烟壶和小时表,都是如此。

D.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相反而和谐的两面:既有老人和大马林鱼的 激烈对抗,也有老人对大海和海洋生物的深深的爱意——比如他把大海称为“她”,他喜爱飞鱼,替小燕鸥伤心。

E. 哈姆莱特说“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继承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传统,把人物命运置于不可违背的天意之下,让主人公在命运和神祇面前觉察出 自己的渺小。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 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 指

2.“获鱼兔而弃筌蹄”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个成语?出自哪部典籍?

3.概括材料中所说的“象”和“道”的关系。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 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1 月正式发布,语文科目将《红楼梦》等  6 部经典 作品纳入必考范围。而此前,从 2008 年开始,江苏省语文高考也将中外十部文学名著 列入文科加试内容。

有人说,高考考名著,有助于促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也有人说,用试题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名著阅读,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有人说,如果双赢的局面能够出现,那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忽然想到(其二)

鲁迅

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 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

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 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

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 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 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 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 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 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 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 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 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 到别样。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 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 也行。

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请概括鲁迅在文中想到的问题所带来的坏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