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 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及 道 之 既 喻 而 理 之 既 明 亦 不 恋 着 于 象 舍 象 也 可 到 岸 舍 筱 见 月 忽 指

2.“获鱼兔而弃筌蹄”这句话里包含了哪个成语?出自哪部典籍?

3.概括材料中所说的“象”和“道”的关系。

 

1.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筱/见月忽指 2.得鱼忘筌 《庄子》 3.象本身不是道,而是喻道的手段;为了明道不必拘泥于象;明道之后可以舍弃象。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译文:等到道理明白了之后,也就不拘泥于象了,丢掉象也可以。到了岸上舍弃了竹筏,见到月亮忽视指月的手指。据此,本句可以断开为: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忽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 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1 月正式发布,语文科目将《红楼梦》等  6 部经典 作品纳入必考范围。而此前,从 2008 年开始,江苏省语文高考也将中外十部文学名著 列入文科加试内容。

有人说,高考考名著,有助于促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也有人说,用试题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名著阅读,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有人说,如果双赢的局面能够出现,那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忽然想到(其二)

鲁迅

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 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

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 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

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 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 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 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 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 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 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 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 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 到别样。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 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 也行。

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请概括鲁迅在文中想到的问题所带来的坏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 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 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 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 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 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 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 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 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 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 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 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 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 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 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 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 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 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 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 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 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 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 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 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 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 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1.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

2.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4.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春冬之时,则 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⑸人间如梦, 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想当年,金戈铁马, 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吾生也有涯, ___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⑻刑天舞干戚, _________________。(陶潜《读山海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李光①

过桐江,经严濑②,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

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 矫首讯穹苍。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 啸傲水云乡。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注:①李光:南宋词人,时忤秦桧,意乞去。②严濑:严光,与汉光武刘秀同学,后刘 秀做皇帝,他隐居富春山耕钓,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叫“严陵濑”。

1.本词上阕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

2.下阕写词人归去后的读书生活,其中“兰亭修篁”、“湖光扁舟”两幅图景有什么样的 文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