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秋霖:秋天的淫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下面的景色都紧扣“眺”字展开。

B. 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 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 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 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2.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诗人哪些“暮愁”?请结合诗句分析。

 

1.CD 2.①空旷寂寥之感。秋雨绵绵,连日不晴,空中只有南飞的大雁,江面一片空蒙没有船只。②担心征夫,同情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天雨路滑,征夫远骑,闺房中思妇惦记、思念着征夫。③担心并同情农人。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诗人因担心农人而内心愁苦。④人生短暂之苦。阴霾不仅损害庄稼,更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白发上头,从而生出人生苦短之慨。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错,这应该是两幅画面。D项,“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错,这应该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 2.试题分析:题干是“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诗人哪些‘暮愁’?请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理解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秋霖》描写秋雨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之情。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秋雨秋空低沉,寂寥南飞大雁(仰视),空蒙江面无舟(俯视),路滑征夫远骑,闺房思妇落泪,阴霾秋雨损害作物。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运用联想(由实及虚或实虚结合)、比喻来表现的。注意:“暮愁”是诗眼,因为整首诗表达的就是连日阴雨,给行人出行带来不便,给农人收成造成了损失;诗人由此生发出“暮愁”。此外,诗人也因此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慨叹。所以先结合诗句概括再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降,以所部安抚城中。师还,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三迁右班都虞候、领涿州刺史。雍熙中,改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出为宾州团练使,历冀、贝二州部署,徙天雄军。二年,入为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南侵,汉忠合诸军击败之,斩馘甚众。真宗即位,自中山召归。俄复出为高阳关都部署,进领威塞军节度。成平三年,又为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五年,罢西面经略使,命汉忠为邻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为钤辖,领戍兵二万五千人,委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召还,坐违诏无功,责为左屯卫上将军、出知襄州,常奉外增岁给钱二百万。未上道,暴得疾卒。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从政、从益为左右侍禁。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曰:“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故所部无益。性刚果,不务小节,轻财乐施。好读书,颇能诗,喜儒士,待宾佐有礼,名称甚茂,以是自矜尚,群帅不悦。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汉忠身材出众,年少豪放不羁。他膂力甚强,身形魁梧高大,面对高继冲的征召,他却不肯前往应召,最后因为斗殴杀人而跑到京城。

B. 王汉忠作战勇敢,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攻打太原的战斗中,受伤不下火线,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皇上将其由内殿直都知升为东西班指挥使。

C. 王汉忠受到重任,英勇抗击契丹。他在两次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杀敌甚多,并在第二次战斗中,活捉了契丹地位显要的将领。

D. 王汉忠爱好读书,军队纪律严明,他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并且还能作诗,但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所以将领们都不太喜欢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征太原,先登,流矢中眸,战益急,上壮之,迁东西班指挥使。

(2)汉忠有识略,军政甚肃,每行师,诘旦,必行香祝日:“愿军民无犯吾令,违者一毫不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 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北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北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糢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 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 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園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付费阅读提供的碎片化解答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通过学习有所成长的需求,答案知识和思考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E.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意思,但是在儒家文献中的这句话,某中包含的报应观念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的人生观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信誉和广泛的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 “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 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 “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上了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人的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事实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虽然也含有报应的意思,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 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 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 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 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被赋予了时间和家庭因索,解决了“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D. “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 文中引人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与“福”表面上的矛盾。

C. 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比尔·盖茨在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十一项在学校里没学到的事情:①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②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③高中刚毕业别指望拥有太多;④在有老板前别认为老师严厉,而老板是没有任何限制的;⑤烙牛肉饼不会损你的尊严;⑥你的困境不是你父亲的过错;⑦你的父母一直为你付帐单才变成现在的乏味;⑧你的学校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⑨生活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⑩电视不是现实的生活;⑩善待乏味的人,你可能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

要求:根据11条中的两条或以上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部分判词,请任选五句,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

⑥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⑦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⑧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