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种黄柑二百株”一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

B. 春来新叶遍城隅”一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

C. 颔联写诗人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想给子孙留点财产。

D. 颈联连续发问,柑橘树多久才能开花?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表明自己希望在这里等到柑橘开花结果。

E. 尾联诗人以急促高昂的语调表现自己的达观心态: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2.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1.DE 2.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因此“自己希望在这里等到柑橘开花结果”错误;E项,应是“诗人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心态”。 2.试题分析:该题既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又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问,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明这个字是直接抒情,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不难发现,第二联中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第二问,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题干已表明颈联抒发的是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要求回答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拿“喷雪”和“垂珠”来比喻橘花和橘实,想象橘树开花结实,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二十五年五月,书疏陈天下安危。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鑛滥杀不辜,坤顾不言,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籓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选自《明史·吕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B.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C.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D. 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文中指呈给皇帝的奏章。又如,“疏草”指奏章的草稿,“疏直”即呈上奏章直陈。

B. 内侍,在宫中供使唤的人。唐朝全部以太监充当,因此内侍又成为宦官的专称。

C. 掖,文中指掖庭,宫中的旁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后外祖母邓朱出入掖庭”。

D. 坐,文中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坤在万历二年就考中了进士,曾先后担任襄垣知县、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等职务。

B. 吕坤上疏皇上,皇帝不予答复,戴士衡认为吕坤心计深,野心大,没有大臣的气节。吕坤因而称病请求退休。

C. 戴士衡弹劾吕坤,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但他们没有得逞,皇帝将罪过归于戴士衡等人。

D. 吏部尚书孙丕扬屡次推举吕坤担任左都御史,这说明吕坤有才德,也说明孙丕扬是一个正直的重才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2)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失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请以“擦亮你自己的窗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漫画,写一段话,表达它的寓意。

 

查看答案

请你展开联想,仿照例句,看看自己能从下面小事中发掘出哪些深刻的意义。(至少写两点)

例:(1)看见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了 ①人生暮年/ ②奉献(落叶归根)

(2)看到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3)看到拔河比赛,我想到了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