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失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1.D 2.①在情节上,照应上文老人回忆战争过程的情节,点明了老人那些特殊举动的真正原因。②在人物上,丰富了洗碑老人对路口战斗的回味和对碑中战友怀念的形象,增强了读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使老人的形象高大起来。③在主题上,进一步提升小说的主题,使小说主题上升到“爱国抗敌”上。 3.①“路碑”是小说的线索。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串起了全文内容。2“路碑”常用来纪念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3“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错误,从下文“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可知并无此意。B项,“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错误,并无此意。C项,“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错误,应是老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能力。把握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可以从该情节在小说情节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题表达上几个方面考虑。本文详写石碑碑文的用意,可以根据碑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与上下文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回看路碑,雕刻新路碑,老人葬于路碑旁,后生读路碑串起全文内容的。所以是“路碑”是全文的线索。“路碑”常用来纪念那些为人民浴血奋战的人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所以“路碑”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另外,由后文对路碑内容的详细介绍,可知这路碑是用来纪念民国三十四那场路口战斗和那场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的,所以文章以“路碑”为题,给人以宏大、厚重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外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更简单。因为,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不妨提醒他们:“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每个人也应常常自问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请以“擦亮你自己的窗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漫画,写一段话,表达它的寓意。

 

查看答案

请你展开联想,仿照例句,看看自己能从下面小事中发掘出哪些深刻的意义。(至少写两点)

例:(1)看见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了 ①人生暮年/ ②奉献(落叶归根)

(2)看到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3)看到拔河比赛,我想到了_______

 

查看答案

“怼”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字,今天却成为了网红,请你阅读下列语句,在百度百科里为它编一个词条,标注读音,概括字意。。

①怼,怨也,从新对声,丈泪切(《说文解字》)

②怼琼蕊之无微,恨朝霞之难挹。(晋.陆机《叹逝赋》)

③别的酒桌已经开怼了,咱们怎么还不动筷啊?/小伙子,再怼个鸡腿吧!(河南方言)

④出门小心点,别让车怼上了(鲁西南方言)

⑤USB的借口松了吧,往里怼一下。(北京方言)

⑥苏宁强调,京东停用天天快递,是因为苏宁投资了天天,京东也不甘示弱,立刻回怼:“苏宁,请收起你的玻璃心”(微博)

⑦说话喜欢怼人是带着一种什么心理?(《知乎问答》)

⑧因“你愁啥”两对男女互怼并出现打斗,致一人轻伤一人昏迷。(新闻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国人海外抢购的原因,媒体总结不外乎看重质量、价格、诚信。同样的商品,①__________,消费者当然以脚投票来选择国外产品。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内儿童药研发缺乏动力性政策,投入高、利润偏低;再加上后续市场发展不健康,药品能否进医院常常不取决于药品本身的质量,而是医药企业、销售者和主管部门、医院或医生的关系。潜规则盛行之下,约企也就普遍没有动力花财力、精力来专注质量,提升消费者体验。这不是单纯的企业能力问题,而是市场秩序问题。好的市场秩序下,消费者和企业相互满足而走向共赢:坏的市场秩序下,②___________。看着国人海外抢购,相信企业家比我们这些旁观者更敏感。但能不能“雪耻”,提升国货的品质和吸引力,③__________,还需要中国的各级政府积极行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