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

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 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 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 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 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

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 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 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 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 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 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 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 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 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 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 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 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 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

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 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 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 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 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 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 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 引读者的效果。

B. 因为音乐家将对女儿的爱转移到这群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身上,所以他创作的这首参演歌曲 十分动听。

C. 小说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使文中情节发展更曲折,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办学处境的艰难。

D. “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 的尴尬与歉疚。

E. 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 长发男人”等。

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分析理由。

 

1.AC 2.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 呼声)。 3.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 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 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 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 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 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因为音乐家将对女儿的爱转移到这群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身上”有误,从文中来看,音乐家理解学校的处境,同情这群民工子弟,选项中的“爱”有夸大之嫌。D项,“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错误,从文中来看,“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可见此处是表示科长的疑问。E项,“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一个犀利哥样的 长发男人’等”有误,“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一般先理解其表面意,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标题相关的文字,再分析其深层意思。小说的标题是“蒲公英的歌唱”,文中写到“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由此可知,标题的表面意思是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如“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由此可知“蒲公英的歌唱”还指民工子弟歌声里的诉求,如“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这是指民工子弟的歌唱。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标题的意蕴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分析理由”,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首先应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同意现在的这个结局,应先看结局所写的内容,小说以错发通知而不知情的孩子在进行表演前的最后一次练习收尾,从结构上来看,“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呼应了小说的标题,而“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与开头的“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 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 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 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相呼应,这就使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从内容上来看,孩子优美的歌声和已定的悲剧性结局形成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从结尾的特色来看,小说以歌声收尾,而且是得到路人赞赏的歌声,歌声越动听,就越能牵动读者的心,更能引发人们对孩子们命运的关注;从主题上来看,这样的悲剧性结局,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这些角度答题即可。如不同意,可以针对结局的残酷性进行分析,孩子们排练了将近一个月,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缺少积极的正能量。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 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 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 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C. 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D.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 “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人居住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门一关自成一统;古人居住的是瓦房小巷,端个碗能尝百家饭。今人驾着轿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高速路上;古人驾着马车优哉游哉地欣赏着沿途风光。今人主张的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奔放情怀;古人钟情的是欲语还休、无语凝噎的含蓄之美……

要求对于古今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选好角度,体现你的的思考与权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括号里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恰当的一组是

(1)赵院长总保持着学者的风度,(①脊背挺直,面容和蔼②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细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③神思袅袅④袅袅神思)遂飘到了瓦尔登湖。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很多家庭选择不生二胎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因为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

B. 面对新生儿增加的现状,社会应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

C. 如今,非洲大陆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的印记。我们不仅将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型和经济模式搬到了非洲,而且为非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