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直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两把硕大的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她在守望, 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作者探访山村的行踪为线索,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浏览了这个村庄。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B. “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的愿望。

C. 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关注。

D. 文中的老人既有热情淳朴的一面,也有落后守旧的一面,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E. 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2.文中第3段对溪水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1.AD 2.(1)比喻:将溪水比作少女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溪宁静、柔润的特点。 (2)拟人,赋予溪水人的动作、情感,表现了溪水若隐若现、娇羞含情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3)排比,使得语言流畅,有节奏,富于音韵美。 3.(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遗弃的村庄;(2)村庄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3)庄稼、蔬菜等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4)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精神的“ 世外桃源”(“心灵的栖息地”“精神家园”)。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对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淡而有味”之“淡”不准。比如描写色彩不淡。如“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D项,“哀其不幸”错误。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第3段对溪水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首先仔细阅读文中第3段对溪水描写的文字。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景(景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句,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介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句是描写景物的句子,点明要分析修辞手法,抓住其中生动的词语说明其所表现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怎么样的情感。如“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就是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溪宁静、柔润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以分点作答本题。 3.试题分析:题干是“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抓住一个“守”字,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文中作者写了呢些“守”的景象,从庄稼、蔬菜与土地的关系,乡村延续的生活方式,老人与村庄以及作者心中的希望等方面来理解“守望”的状态与“孤独”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面义:很容易从文章中得到两点:一地的庄稼守望着田野;老人孤独的守望着村庄。再进一步,村庄也在守望,守望着记忆里的一切。在最后,作者说,老人被金色笼罩着,在守护着自己的一个家,实际上已经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自己正从老人身上感到一种灵魂的守望,守望着这片静穆美丽,悠然安详,但却孤寂落寞的精神家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的气势,他站在船头“ 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之雄”。

(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古人在游赏时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收获的原因是“_____。”

(4)《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一句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 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长,辩赡      赡:丰富

B. 使人耽之若是    耽:沉迷

C. 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D. 亦不复之。    征:征召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为世人所重。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D. 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东面各郡的人士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又与道士许迈一起服用药石养生之法。

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约定

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前往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因此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B.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和《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都是干支纪年法。

C. 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D. 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形式上经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