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___________”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的气势,他站在船头“ 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之雄”。

(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古人在游赏时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收获的原因是“_____。”

(4)《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一句是“___________。”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横槊赋诗 酾酒临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清”“激湍”“映”“槊”“赋”“酾”“临”“夙”“寐”“靡”“伏”“直”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较长的句子,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能掉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 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长,辩赡      赡:丰富

B. 使人耽之若是    耽:沉迷

C. 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D. 亦不复之。    征:征召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为世人所重。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D. 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东面各郡的人士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又与道士许迈一起服用药石养生之法。

4.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约定

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前往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因此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B.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和《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都是干支纪年法。

C. 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D. 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形式上经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情感。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读朱自清的散文,                                     

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 ⑤⑥③①②④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①②⑤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