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对于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秦风􀅰无衣»生动地再现...

下面对于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秦风􀅰无衣»生动地再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表达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B. «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物写人借物言志将橘树的生态和习性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以热烈赞美

C. «殽之战»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背景详细描写了战前、战中和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布局谋篇的文学特色

D. «荆轲刺秦王»通过一系列情节和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表现了荆轲勇于反抗、重义轻生的精神

 

C 【解析】试题分析:C项,“详细描写了战前、战中和战后”说法不当。《殽之战》将笔墨主要用在描写战前、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直接写殽之战的只有—句。首先,通过对秦国老臣蹇叔和秦穆公之间的对话,暗示着这场战争中秦军的惨败。接着,作者通过对其他几个人物的刻画,进一步反映秦国必败。当秦军过周北门时,秦军的轻率行为,引发了王孙满的一番言论,反映出秦军的随性、无纪律,从而再一次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之后,作者又塑造了郑商人弦高的人物形象。在这之前,文中没有提到关于战争场面和结果的任何描写,但是却让读者已经知晓战争结果。果然,“灭滑而还”道出了秦军袭郑国的直接后果。最后,独独的一句“败秦师于崤”描绘,道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纯如用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历史无法承受之重她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向西方讲述了日本法西斯的恶行显示着一种      的力量

②苏轼家书蕴含着这位文学巨擘旷达的胸襟、积极的入世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他那睿智的思想也让迷惘中的人有      之感

③她有一张爱说话的嘴一天到晚都不停歇天上地下东家西家而且要求特别多不是让我帮她画个图形就是讲个故事我真是      

④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      地品读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对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特色有一个大致了解

A.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B.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C.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D.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一首«乡愁»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余光中病逝于台湾后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组织了很多悼念活动各种溢美之词 都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②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不可一世但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真正主宰历史的一定是那些顺应时代要求、为民造福的人

③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行为蔚然成风

④电视剧«秋收起义»侯京健饰演毛泽东剧中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将毛泽东年轻时期忧国忧民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

⑥课堂上学生对爱情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活跃李老师也是意兴阑珊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早年的诗作来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诗经􀅰采薇»中的“___________”回想当初出征时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并与眼前大雪纷飞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

(2)«论语􀅰卫灵公»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中“一言”指的是:“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曹操像古代先贤周公那样渴慕人才以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迢迢”两句从牵牛和织女两处落笔,“迢迢”使人联想到远方的游子,“皎皎”使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B. “河汉”两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写二人虽相去不远,却不得相见,表现了二人心灵上的阻隔。

C. 本诗有六句使用了叠音词,如“迢迢”“皎皎”等,韵律和谐,语言质朴又不失灵动,情趣盎然。

D. 本诗以凡人的视角写天上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女子形象。

2.诗歌是如何塑造织女形象的?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 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 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 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 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 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