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一首«乡愁»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一首«乡愁»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余光中病逝于台湾后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组织了很多悼念活动各种溢美之词 都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②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不可一世但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真正主宰历史的一定是那些顺应时代要求、为民造福的人

③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行为蔚然成风

④电视剧«秋收起义»侯京健饰演毛泽东剧中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将毛泽东年轻时期忧国忧民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

⑥课堂上学生对爱情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活跃李老师也是意兴阑珊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早年的诗作来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B 【解析】试题分析:①溢美之词:过分夸赞的言辞。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②烜赫一时: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很大,声势很盛。使用正确。③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使用正确。④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对象不当。⑤心无旁骛:形容人的心中没有杂念,心思集中。使用正确。⑥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此处望文生义。 成语: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采用了六选三的测试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是2016年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诗经􀅰采薇»中的“___________”回想当初出征时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并与眼前大雪纷飞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

(2)«论语􀅰卫灵公»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中“一言”指的是:“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曹操像古代先贤周公那样渴慕人才以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迢迢”两句从牵牛和织女两处落笔,“迢迢”使人联想到远方的游子,“皎皎”使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B. “河汉”两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写二人虽相去不远,却不得相见,表现了二人心灵上的阻隔。

C. 本诗有六句使用了叠音词,如“迢迢”“皎皎”等,韵律和谐,语言质朴又不失灵动,情趣盎然。

D. 本诗以凡人的视角写天上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女子形象。

2.诗歌是如何塑造织女形象的?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 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 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 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 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 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 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 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 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 ,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 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南国窗前的草地、水洼和蛙声,突出了自己对南国温馨亲切的独特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怀念。

B. 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月下小蛙快乐嬉戏的情景,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C. 作者羁旅北京,找不到一洼水,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听不到蛙声,表达了作者的深深遗憾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之情。

D. 本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南国与北国、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使文章主题突出集中,耐人寻味。

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地感动”和“深深的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蛙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