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延伯,博陵人也。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仕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延伯,博陵人也。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仕萧赜①,为濠口戍主②。太和中入国,高祖深嘉之,常为统帅。胆气绝人,兼有谋略,所在征讨,咸立战功。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永平中,转幽州刺史。萧衍遣赵祖悦率众偷据峡石。诏延伯为别将讨之。延伯挟淮为营,取车轮,贯连相属,并十余道,横水为桥。既断祖悦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军不能赴救,祖悦合军咸见俘虏。拜平南将军。正光五年秋,以在扬州建淮桥之勋,封当利县开国食邑二百户,寻增邑一百户,改封新丰,进爵为子。

时莫折天生③下陇东寇,征西将军元志为天生所擒。诏延伯为征西将军,与萧宝夤讨之。延伯勒众而出,宝夤为后拒。天生悉众来战,延伯申令将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锋。于是勇锐竞进,大破之,俘斩十余万,追奔及于小陇。秦贼劲强,诸将所惮,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授右卫将军。

于时宿勤明达④寇掠泾州。延伯既破秦贼,乃与萧宝夤率众会于安定,军威甚盛。延伯矜功负胜,遂唱议先驱。众军将出讨贼,未战之间,有贼数百骑,诈持文书,云是降簿,乞且缓师。延伯谓其事实,逡巡未出。俄而宿勤明达率众自东北而至,乞降之贼从西下,诸军前后受敌。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贼本轻骑,延伯军兼步卒,兵力疲怠,遂大败。延伯中流矢,为贼所害。时大寇未平而延伯死,朝野叹惧焉。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曰武烈。

(选自《魏书·崔延伯传》有删改)

注:①萧赜:齐武帝。②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③莫折天生:人名。 ④宿勤明达: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B. 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C. 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D. 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庙号。

B. 男,古代爵位之一。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设五等爵,这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C. 食邑,指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D. 谥号,古时帝王、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延伯改换门庭,为魏国效力。他曾在萧赜手下任事,投奔魏国后,凭借胆量、谋略,建立功业,为自己赢得高官厚禄。

B. 崔延伯足智多谋,击败敌军。他利用车轮架设浮桥,既切断赵祖悦的退路,也令萧衍无法前来救援,赵祖悦只得率部投降。

C. 崔延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亲自率兵征讨莫折天生,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将士们听其号令,英勇作战,大获全胜。

D. 崔延伯轻信敌军,陷入被动。他正准备发兵攻打宿勤明达,敌方送来投降书,他信以为真,没有及时发兵,导致军队遭袭,最终大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

(2)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

 

1.D 2.A 3.B 4.(1)朝廷当初商议派遣将领,都认为非崔延伯不能平定敌人,如今果然是崔延伯打败了敌人。(2)崔延伯上马突围,贼兵气势受挫,崔延伯就顺势冲往北边,直接杀到敌营。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蛮左”新的陈述对象,前面断开;“由是”是因此的意思,说出结果,前面断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跟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跟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

大夫说再晚点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墙头上露出来,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圆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虽说暮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鸡放出来?三枝坐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小龙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的一声哭了,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摘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春花和三枝两条线索并行,两线交织,既能凸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三枝部分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B. 三枝手指蜷成网圈说“欧了”,墙倒后春花提到了德国的“那啥墙”,这些细节反映出三枝和春花对和睦的邻里关系的渴望,并付诸行动。

C. 天气变得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两人在阳光底下的一番对话,既交代了两人嫌隙产生的原因,又凸显了两人性格中的狭隘缺点。

D. 小说中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代表美好,三枝则暗含着二三其德,不能贞一,这与她送十字绣给秋月的情节是吻合的。

2.小说以“墙”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能抄袭或套作 。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能源领域,煤和石油的时代已渐近黄昏。①________?环保人士主张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之类的“清洁能源”。不过有人警告说,②________,因为制造相关设备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科学家指出,③________,因为核能既经济又清洁。这种说法遭到了环保人士的嗤笑和抗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感谢您三年来的谆谆教导,作为您的高足,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很荣幸能代表同学们对您表达我们的谢意。

B. 孟子是“亚圣”,从学问渊源上讲,他也算是孔子的嫡传,这正统地位,连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辞。

C. 美国新任国务卿在访华行程中多次呼吁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债券,而中国政府对她的不情之请并没有马上作出明确答复。

D. 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