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黛眉是座山

王剑冰

太行山始终以峻拔奇伟、厚重壮观著称。为何黄河三峡尽头,现出这么一座峻中出秀的山?或还是因了那个名字?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来了才知道,还真有一个叫黛眉的女子,一个丰姿绰约的女子,曾经是汤王妃,她聪慧贤淑,助君成功,后遇冷落,执意出走并隐化此山。我相信,王宫里不缺美人,黛眉的离去也许于商汤王无损,但多少年后,一个时代连同那个王都不复存在,她的名字却同山一起留下。我们不必查证传说的真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欣赏和追寻。

山若有了灵气,是挡也挡不住的。在通往黛眉山的山道和水路上,各种念想与追寻不绝于途。

进去了才知道,这山是何等奇崛险峻,百态千姿。好容易攀上一座高崖,又会面临一道深谷。如此峭立,如此幽深,又如此盘旋,进来就不知如何出去。峡谷中穿行,顾了脚下顾不了头上。又是一道峭崖下的空旷峡谷,正是人们想象中的万丈深渊。只有鸟在这深渊里恰恰地叫,叫声掉落渊底又反弹上来。追着鸟看的时候,就追上了天穹半弯明月。大亮的白天,怎么会有月亮?可它真真地挂在山顶。从擦耳峡挤出来,觉得它是黛眉的发梳。好容易绕进一处平坦之地,竟然感觉是到了山的怀抱,那是多么大的一片草地,各种野花点缀其中。那阵势,完全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来了的人们,扑进草中,再也不想出来。

所以,一味地认为黛眉山展现的是奇险嵯峨、深峡断谷就错了,她的气质,还在于她的苍葱与翠秀。一个倔女的不羁她有,一个秀女的优雅她也有,她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在此尽情腾挪,尽情舒展。由此,黛眉也真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然而,黛眉还会说,只有山仍不构成佳景。你再看山前,竟是一条河,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一弯就是270度,因小浪底工程,这里变成了浩渺的一汪碧水。站立山巅,遥望出没于云间的太行王屋,俯瞰滔滔涌流的黄河之水,觉得黛眉所占位置实在是好,她与之共同组合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胜景。

这么好的地方,不来都要遗憾。杜甫有首《新安吏》,当年他路过新安,心绪正乱,显然错过了黛眉山,若是面对这满山佳韵,一水幽梦,不定会诵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样的感怀。李白呢?过来洛阳多少回,也与黛眉擦肩而过,否则也会有“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激动。我相信墨子来过,墨子看山又读水,由此形成他壮阔的思想和胸怀。

太阳不断地为黛眉补妆添彩,忙碌了一天,这时要归去了。黄昏时看黛眉,就看见了那俊丽的虚虚实实、起伏有致的眉峰。这眉峰,正有一汪秀眼来配,此刻那秀眼更显得微波脉脉,澄澈清明。

渐渐地,一切都覆在了静寂之中。站在黛眉山上,天地广阔,星星尤其多,尤其亮,好像举一张网就可以网一兜回去。流星在比照黛眉画眉,左一道,右一下,长长的秀眉在天空闪过。这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轻微的,尖锐的,单调的,双重的,在山的四周此起彼伏。而你又会感到另一种声息,那是黛眉的声息吗?此时,她一定是睡了,真的,已经看不见水的亮眼,好看的眉,也只留给月亮守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由汤王妃的故事写黛眉山名字的由来,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气息。

B. 作者设想杜甫、李白、墨子与黛眉山的渊源,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C.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踪描写景物,表现了黛眉山阴柔、秀美的特点。

D. “说白了,那名字太女性”暗示作者的疑惑,通过观赏游玩,作者解开了疑惑。

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写到山前的母亲河?

3.作者在描写黛眉山时,使用了“黛眉山”“黛眉”两种称谓,其中各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C 2.①因为母亲河和黛眉山共同组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胜景,写母亲河能突出黛眉山景色的“佳”;②写黛眉山边的母亲河,能增添黛眉山的文化韵味,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③写母亲河是为下文联想此山的历史文化做铺垫。 3.①作者使用“黛眉山”的称呼,是将黛眉山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在写,把它当做观察的对象,蕴含着作者理性、客观的态度;②作者使用“黛眉”的称呼时,是将黛眉拟人化乐在写,将其看作一个温婉的女子,蕴含着作者赞美、亲近的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情节作用,C项考核文章的结构,D项考核句子含义,其中C项,从第三段内容看,黛眉山的特点不仅仅有“阴柔、秀美”,还有“奇绝险峻”。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从内容看文章主要写“眉黛山”,要围绕写“母亲河”对“眉黛山”的作用分析,首先母亲河和黛眉山共同组成了不可复制的山水胜景,写母亲河能突出黛眉山景色的“佳”;其次写黛眉山边的母亲河,能增添黛眉山的文化韵味,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再从结构看,下文写眉黛山的历史文化,写母亲和为此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论语》也谈到“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 “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我认为守三年丧太长了,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 孟子从“天之道,人之道”两个方面寻求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 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兼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 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指出了“安身立命”的基本含义。

B. 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C. 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D. 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

B. 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

C. “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

D.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一名医生的杨欢深知二手烟的危害,劝阻吸烟已成为他的习惯。5月的一天,杨欢在小区电梯内劝阻一名老人吸烟时,双方发生争执,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事后,老人家属将杨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40余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杨欢的行为与老人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酌定杨欢向老人家属补偿1.5万元,老人家属不服上诉。11月1日,本案二审开庭,并未当庭宣判。老人家属称,此次意外,老人自身有心脏病是一个原因,但杨欢的劝阻也是一个原因。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导演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5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首先,热烈欢迎您的惠顾。大家知道令堂是一位著名的导演,作品广为流传,在影祝圈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就看过他的不少电影,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情节。您是他老人家的令郎,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敬谢不敏。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①______,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②_____。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③____。在这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查看答案

当代知名的服装设计大师,绝大部分还没从服装设计学校毕业就已经离开学校,开始自己的服装设计生涯。因此,有人认为服装设计的专业学习对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能提供有力的帮助。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反驳上述推论?

A. 服装设计大师都承认,他们学习了服装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

B. 知名服装公司在招聘设计师时,很看重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

C. 调查显示,服装设计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年收人要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D. 在服装设计行业中职业发展比较好的从业者,基本都毕业于服装设计学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