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00余万名写作者、近千万部网文作品储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00余万名写作者、近千万部网文作品储备、200余种内容品类、1.918亿月活跃用户——这是阅文集团日前发布的一组数据。过去20年,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广为人知、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数据显示,2016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46亿元,今年预计达63亿元。

网文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长度,改变了写作者的构成,培育了无数文学读者。回望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边界日益模糊,文学生态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巨变。

(摘自解放日报《网络文学:改变作者构成和文学生态》)

材料二:

老外为何会成为中国网文的粉丝?

在邵燕君看来,网络小说的特性就会吸引人们去阅读。“网络文学对我们现实生活反映是非常切近的,它是一种折射式的反映,而非直接反映。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实中的焦虑、欲望就都会反映到类型文中去,我们最核心的焦虑恰恰可能会投射成网络文学中的‘爽点’。”

“比如现在都市文之中有很多‘重生文’。就是我一下回到生命的原点重新过起,所有的遗憾,丢失的恋人、错过的机会都可以找回、弥补。这样‘爽点’就有了。”她说。

国内粉丝规模的扩大还只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方面。从2016年开始,邵燕君和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注意到,中国网络文学正在走出国门。

2014年12月,美籍华人赖静平)建立了被认为是第一家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网站的Wuxiaworld。由此也引发了国内对网文出海现象的关注,诸多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相继出现。

中国网络文学为何会越来越多的被外国读者接受?我们或许还可以从外国读者在起点国际上的留言找到原因。网友aswalz在看了一部名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网络小说后表示,读这部作品“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同样在追这部作品的Albert23坦言,“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得太棒了”。Modsan则认为,“这个类型的小说正是我需要的”。

邵燕君曾对媒体表示,老外粉丝爱看中国网络小说的原因,和国内的粉丝差不多,就是爽——“草根的逆袭”这一主打模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能满足不同人群共通的欲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网络小说出海之路:老外为何追捧?瓶颈在哪?》)

材料三: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网络文学要想实现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相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与会专家认为,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批评的积极干预,网络文学可以更健康地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过,网络文学批评也面临新媒介、商业性等新情况。与传统文学批评相比较,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不能没有市场的维度,需要引入读者群的消费评价。不过,歌颂真善美、惩治假恶丑的坚守始终不能变,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也不能丢掉“文学性”这个核心。

事实上,与蓬勃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相比较,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发展起一批专业评论队伍。正如网络作家陆显钊所说,“我们写作需要正能量的指引,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不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得下。实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更能够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通过详尽的数据来说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学,从而使文学生态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变。

B. 材料二重在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国内的粉丝团正快速扩大,而且被无数的外国读者接受;也产生了无数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组。

C. 邵燕君认为:《重生后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作者把人物和书中的世界背景塑造的很棒,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追捧。

D.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文学虽然蓬勃发展,但离实现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尚有距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中国网络文学亦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受,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学亦将越来越式微。

B. 从2016年的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的数据和预计的2017年市场规模的数据已经显示,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了所谓主流文学的市场规模。

C. 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学批评有相对明确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这种标准和体系一般不会为市场所左右。

D. 中国网络小说直观反映了生活现实,反映了现实中人们的焦虑、欲望,这样的特性往往会吸引读者——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去阅读。

E. 网络文学要真正地吸引人们阅读,往往在于作者把握的“爽点”准确地反映人们最核心的焦虑。

3.为了促进中国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D 2.CE 3.(1)理论方面,需要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2)监管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文学平台的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平台方面,各大网络文学网站应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为网络文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4)创作方面,网络文学作品要保证其本身的“文学性”,歌颂真善美、惩治假丑恶的坚守始终不能变化。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曲解文意。网络文学并非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学。B项,混淆范围。文章原文是越来越多外国网友,诸多网络文学翻译组,并非“无数”。C项,张冠李戴。文中对于作品的观点来自于一位网友,而并非是邵燕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斗漆

高巧林

四乡八村的人都知道,锦溪镇上的老王漆匠手艺好,人品佳,所以,油漆活一茬接一茬,从来没个空闲日。

那一回,老王应邀去镇上一户正筹备嫁妆的大户人家干活。可是才走进后宅工坊,就听到有人嚷嚷:“不行,不行,他的手艺都老掉牙了。”

老王回头一看,嚷嚷的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老王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客客气气地说:“老朽愚钝手拙,请多多赐教。”

年轻人趾高气扬地说:“免谈赐教,只是我沈某人也想在此混口饭吃。”

老王明白了,当即收拾起工具和漆料,准备谦让着离开。

东家不许。理由是,哪能轻信一位素昧平生、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睨着狡黠的眼神说:“请东家允许,让我和老王各漆一件家具,比试一下手艺,如何?”

东家不知怎样回答是好。

老王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道:“老夫奉陪!”

工坊里的气氛骤然凝重起来。

公平起见,两人各漆一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的马桶。

两天后,年轻人和老王先后亮出各自的作品。 只是没料,年轻人漆下的马桶特别光彩鲜亮,包括暗红色的荸荠色面漆和黄灿灿的金粉勾描。

东家及其家人哑巴似的,缄着嘴,愣着眼。

年轻人喜形于色,趁机炫耀,说自己的漆艺如何鲜艳亮丽而无刺目之嫌;如何平整溜滑而无腻子之痕;如何光洁如镜而无挂漆之丑;如何牢固硬朗而无磨损之憾。

沉默已久的老王阔步上前,淡淡一笑,厉声说:“年轻人过于张扬了。”接着,信手提起那个特别光彩鲜亮的马桶,一边细细察看,一边当众评点——面漆底下所批腻子掺水太多,这样,固然便于批刮与打磨,但年月久了,未免因面漆老化而疏松脱落;所用油漆添加桐油过量,这样固然易于脱水干爽,但也势必增加漆层皲裂的可能性;更要不得的是,这位年轻人性急情躁而缺乏耐心,所以,整个工序有违“七分打底三分面”、“涂漆宜薄不宜厚,打磨百遍不嫌多”等至理行话......

东家走到老王跟前,指着年轻人的作品,轻轻地问:“居然如此,那为何那个马桶特别光彩鲜亮?”

老王坦言,长期以来,自己使用的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漆液,然而,通过风吹日晒加以脱水,再添加少许桐油,使之涂到家具木器上后容易干爽。而如今,改用化学混合物新漆了,老夫也就说不上个子丑寅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番自己使用的是色调沉稳的暗光漆,而年轻人使用的则是观感强烈的亮光漆。

周遭一片肃静。

不过,年轻人非但没有半点服输,还针锋相对地想了又一个点子—用同样的油漆再比试一下。

老王从容应答,奉陪到底!

又过两天后,两只同样木质、同样尺寸、同样款式、同样刷上暗光漆的脚盆如期新鲜“出炉”。

东家及其家人围上前来一看,禁不住夸奖,不愧是老漆匠的作品,淡雅,幽亮,精致,耐看。不知什么时候,年轻人不见了。老王心一软,立马对东家说:“叫他别走,这活让他干。”年轻人幽灵似的,带着怒气旋即返回。尤为可怕的是,年轻人正胡乱地挥动一个啦啦啦燃烧着的火把。

“有人放火啦—”

东家恳求说:“年轻人,别胡来,有话好好说!”年轻人置若罔闻,只顾将火把触向两只紧挨着的脚盆。结果呢,左边那只火焰升腾而化为灰烬,右边那只只是留下一丝丝淡墨似的烟痕。年轻人带着得意的狂笑,捧起右边那只完好无损的脚盆,摆出反败为胜的姿态,嚷嚷道:“这下你们看明白了吧,到底谁的漆艺高明?”

这是为何?莫非遇到魔术师了?东家及其家人大为惶惑。

老王默默地掏出腰包,赔偿那一只脚盆的钱,然后,重新收拾起工具和漆料,悄悄地离开工坊。

有人告诉老王,眼下市场上有一种油漆,可以防火的。

但最后,老王还是欣慰的——一天,那位年轻人特意找到老王,频频磕头连声谢罪后,郑重提出,要拜老王为师。

(选自《金故事》2017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两次斗漆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得整个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物形象在其中得以较好地展现。

B. 小说在整体语言上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 小说的描写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其中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

D. 作者对东家及家人虽着墨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却不可缺少,作者旨在通过这种侧面描写,间接地交代斗漆的结果。

2.漆匠老王的手艺好、人品佳,这些特点在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3.小说的结尾非常有特点,试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港,因其在亚洲的区位优势、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等便利条件,以及广泛的藏家群体,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沿阵地。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典亚艺博等艺博会,作为汇集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不仅对香港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带动能力,其新的发展模式对内地的艺博会也产生着影响。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大众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消费,正在从盲目型转向知识型。相应地,艺博会在战略上,不再仅仅是汇聚艺术品的展出方.而是希望与公众形成互动——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以提升大众的鉴赏品位,既服务于社会,也培养了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正是基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求,几年前,香港的艺博会,开始尝试借鉴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教育方面的做法,以更严谨、更科学的艺术品管理、研究、展示设计和艺术教育模式,搭建起一个新的全天候与全球性艺术品展示平台:一方面服务于世界各地的观众,另一方面成为东西方艺术沟通的桥梁。

事实上,与拍卖会相比,艺博会更能反映基础市场的成熟度、健康度和活跃度。而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实现了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观众、收藏家、艺术代理人之间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良性交流与互动。一是吸引成熟的艺术收藏机构不断加盟。例如,一些具有百年收藏历史的欧洲画廊,携带珍品参与展览,毕沙罗、莫奈、罗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成为展会上的“常客,,。它们与古董文物,共同提升了艺博会展品的级别,也为大众呈现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空间。二是策展人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推高了艺博会的学术标准。如今的艺博会,在展示艺术品的同时,常设有一系列学术性的研讨和讲座活动,特别是国外著名艺术博物馆馆长、专家、艺术家、策展人等权威人士立讲的讲座及研讨会,让普通民众得以近距离了解国际艺事。这正是艺博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此同时,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还体现为学术标准的确立。对画廊的入展资格,香港的艺博会实行了严格审查。香港的艺博会,正努力通过这些高规格、高品质的展事活动,成为亚洲最具权威性的艺术平台。香港有的艺博会还与香港的各大博物馆、大学等专业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甚至艺博会的部分收益,也会拨捐给大学的艺术系,以支持本地学生参与海外艺术博物馆及艺术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实习活动,从而培育香港新时代的艺术家、学者、博物馆和艺术管理专才,以推动本地博物馆事业和艺博会等艺术展事的多样性建设。

与博物馆机构本质上的不同,当下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更多是形式上的转变与提升,但作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艺博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为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风向标,艺博会不单单是一个商业平台,更有义务构建健康的艺术市场环境。对于当下艺博会的健康发展,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不失为一个路径选择。

   (摘编自顾跃《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汇集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香港艺博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内地的艺博会也有积极影响。

B. 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搭建起一个新的全天候与全球性艺术品展示平台,实现了艺展各方的良性交流与互动。

C. 香港艺博会将部分收益捐给大学艺术系,意在培育香港未来的艺术家和艺术管理专才等,推动艺术展事的多样性建设。

D. 未来艺博会不是商业平台,而有很高的学术定位,着力引导公众审美,建立健全评价与监督体制,建构优秀专业团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阐述了社会文化转型期香港艺博会“博物馆化”实践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B. 开头两段,文章着重分析香港艺博会“博物馆化”实践在服务中外观众、沟通东西方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C. 三、四两段论述的话题都涉及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有利于建立和提高艺博会的学术标准。

D. 文章两次采用了对比论证法,分别说明艺博会反映基础市场的成熟、健康和活跃程度,揭示艺博会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求,艺博会只作汇聚艺术品的展出方,就不一定需要搞“博物馆化”实践了。

B. 如果艺博会“博物馆化”,那么毕沙罗、莫奈、罗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就可能会成为展会“常客”。

C. 只有加大对公共教育投入,提升大众鉴赏品位,艺博会才能服务社会,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

D. 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是艺博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艺博会的健康发展不失为一个路径选择。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学阶段,该用怎样的姿态成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可以概括的,它是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体味的过程,收获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人或事成为我们成长的关键节点,有些表情生动,有些手段“毒辣”,有些意义重大,有些影响细微……

请梳理中学阶段的生活,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书写与流播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价值。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内容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内容切合人物的表现及特点,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上联:佚之狐慧眼识才力荐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字有四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其中两处问题。

荆轲认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一学生认为,除此之外,“秦武阳色变振恐”也势必影响荆轲刺杀秦王;好在“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秦王剑长不可立拔,不然,荆轲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

①即使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上,荆轲也有可能接近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