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

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浙江攻克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难题。(“浙江攻克……难题”“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各1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新闻类压缩语段型试题无论哪种具体形式,所提取的都是新闻中的五要素,即who(材料述写得对象)、what (事件)、when(事件)、where(事件发生的地点)、why(原因)。其中“who+ what”(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是最主要的表述,其余几个包括了消息中的其他信息,根据有无新闻价值和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进行筛选、取舍。方法上应首先看清题目,明确要求,理解层次(关注标点:句号、分号),把握新闻要点,概括题目,整合规范表达。首先关注题目上的关键点:“概括”、“新闻”、“不超过20字”。其次把握语段内容要点:“高速公路”、“塌方”、“预警”、“被浙江攻克”。 最后整合信息就可以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向。

对于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每天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幸福是一条好走的路和一双合脚的鞋,或是离家更近一点的一所希望小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

(3)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4)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

(6)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

(8)东床西舫悄无言,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10)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 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

D. 之畜(豚:小猪    彘:猪)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斯天下民至焉      申之以孝悌

B. 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C.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