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李老师题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演...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李老师题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演讲,对一部分同学考前退缩、信心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可谓鞭辟入里,给人启迪。

B. 尊敬他人是品性,也是一种态度。人与人交往,敬意是少不得的,即使是夫妻两人之间,很多时候也需要相敬如宾

C. 在企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作为公司高层领导。他们决定从下月起,首当其冲发放职工工资,领导们的工资最后发放。

D. 落日余晖中,我们拾级而上,登上这座临江的历史名楼,凭窗远眺,晚霞尽染,大雁南飞,江边的景物历历在目。

 

C 【解析】试题分析:C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于此处不和语境。A鞭辟入里:意思是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符合语境。B相敬如宾,实为“如宾相敬”,是古汉语中“状语前置”句式。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符合语境。D拾级而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符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选项中字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无误的一组是

A. (yì))        飘(pó)        不假思索        锋芒毕露

B. 年(yì)        胆(qiè)        旁稽博采        义愤填膺

C. (mí)谤        解(pōu)        无动于衷        不言面谕

D. (juǎn)缩    临(1ì)        坚忍不拔        短小精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固如一死生为虚诞,_____”这两句暗含着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希望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朝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寒山”句写山中秋景。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 “倚仗”句写的是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安闲与无聊。

C. “渡头”句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开,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放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别其匠心。

D. “复值”句刻画裴迪的狂士形象。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

E.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 “城上孤烟”很明显是作者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的“依依墟里烟”一句,虽然意象相同,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选自《隋书·列传第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 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C. 瞋目,形容发怒时睁大眼睛的样子

D. 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 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 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同逃出。

D. 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子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 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 多出类拔萃的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 白鹿原不仅是―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I949 年白鹿原地区沉重历史烟云。

C. 《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饭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 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 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