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項是

A. 小说虽短,伹情节也有波折,如写焉瓜两口子梦想在坡里买房,伹存钱不够,琢磨着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就是卖房也有小波折。

B. “不想买房子,想咋抽就咋抽”,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为了攒钱在城里买房于,希望丈夫少抽烟的心理。

C. 小说通过对老家“牵中花香椿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显示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

D. 小说中香椿树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起着很大的作用:既体现着老房子的独特之处,又是买房人喜欢的原因;还寄托着焉瓜对老家的情感。

2.小说中焉瓜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城里乡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C 2.①勤劳努力。如他在建筑工地开塔吊,辛勤、努力地工作。②有梦想。如他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子,变成城里人,并最终得以实现。③节俭律己。如他“一咬牙,就把烟戒了”。④做事不专断,能够征求家人意见。如他遇到事情跟妻子商世,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 3.①以“城里乡下”为标题,对比手法鲜明,直接揭示了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②以“城里 乡下”为标题,突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生活追求。③以“城里乡下”为标题,引发读者对应选择怎样的 生活环境的思考,余味无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文中对焉瓜的描写不是太多,找出具体的内容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为梦想努力,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可见其是一个有梦想的人。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可见其勤劳努力。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可见其节俭律己。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可见其做事不专断,能够征求家人意见。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赏析标题作用的题目。考生要熟知标题的一般作用: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乡下的焉瓜夫妇为了能在城里买房子而卖了乡下的房子;而城里的李老太太却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在乡下买房养老的故事。可见标题“城里乡下”,明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生活追求,从而揭示了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应选择怎样的生活环境的思考,余味无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往往也是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人则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落、崩溃。一个国家在经过经济繁荣的承平之治之后,常会迎来文化的繁荣,但是在文化的繁荣背后往往蕴藏着国家衰落的种子。个人在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也会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的满足达到高点之后,人性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退,甚至倒退。显然,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目前某些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最终在这些问题的阻滞之中,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会趋于衰退,在衰退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大量损失。

物质财富的损失,会带来精神追求的振奋;精神需求的衰落、倒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可以说,精神追求是人的更为根本性的追求,在某一阶段可能外化为确定的、看得见的物质追求,但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追求实现难度不大,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精神追求比较复杂,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个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难度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可分为四部分: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自我意识、良好状态的持续。其中,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可以算一个核心,二者共同组成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有了这个“人”,才有对理想生活的追逐。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区别于外物的独立性感觉和自我对大脑内部其他信息的调动、整理、掌控能力。前者对应于积极的情绪,后者对应于意志的实现。意识清醒的时候,像一点烛光,照亮的范围远大于模糊的时候,即所意识到、注意到的大脑储存或者从外部接收的信息量远大于模糊的时候。自我意识,犹如树干、树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犹如树枝和绿叶。人有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就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赋予价值,并积极地追求理想生活。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延续。

(选自2017年10月新华网《精神需求及其矛盾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平已久的国家在经济高度繁荣之后,必然会迎来文化的繁荣。

B. 物质追求比之精神追求更容易实现,它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

C. “人”的存在以及“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

D. 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中,“良好状态的持续”也是理想生活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 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 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 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基本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人才会逐步趋向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B. 一旦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到了鼎盛时期,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了衰落的进程。

C. 精神需求的衰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而物质财富的损失却会振奋精神追求。

D. 人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实现,就会进入理想生活状态。

 

查看答案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我们往往疲于奔波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年终岁尾,让我们盘点一年来的收获,来感受一种独特的幸福。尤其是迈入高中校园的同学们,结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收获了新知识、师生情、同窗情等等,远离父母在外求学的同学一定也对父母之爱有了新的感受吧。总之,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盘点幸福”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对联,又叫对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这幅对联的下联有明显不工整的地方,请你稍作改动,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

上联: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下联:纵酒放歌暖日融泥喜万木春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_____ ,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___。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___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思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①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②,对于古代经典,③不必因为它承载着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④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⑤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⑥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项

A

因此

只有

B

因此

如果

C

因为

只要

D

因为

只有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