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往往也是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人则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落、崩溃。一个国家在经过经济繁荣的承平之治之后,常会迎来文化的繁荣,但是在文化的繁荣背后往往蕴藏着国家衰落的种子。个人在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也会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的满足达到高点之后,人性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退,甚至倒退。显然,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目前某些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最终在这些问题的阻滞之中,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会趋于衰退,在衰退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大量损失。

物质财富的损失,会带来精神追求的振奋;精神需求的衰落、倒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可以说,精神追求是人的更为根本性的追求,在某一阶段可能外化为确定的、看得见的物质追求,但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追求实现难度不大,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精神追求比较复杂,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个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难度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可分为四部分: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自我意识、良好状态的持续。其中,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可以算一个核心,二者共同组成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有了这个“人”,才有对理想生活的追逐。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区别于外物的独立性感觉和自我对大脑内部其他信息的调动、整理、掌控能力。前者对应于积极的情绪,后者对应于意志的实现。意识清醒的时候,像一点烛光,照亮的范围远大于模糊的时候,即所意识到、注意到的大脑储存或者从外部接收的信息量远大于模糊的时候。自我意识,犹如树干、树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犹如树枝和绿叶。人有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就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赋予价值,并积极地追求理想生活。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延续。

(选自2017年10月新华网《精神需求及其矛盾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平已久的国家在经济高度繁荣之后,必然会迎来文化的繁荣。

B. 物质追求比之精神追求更容易实现,它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

C. “人”的存在以及“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

D. 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中,“良好状态的持续”也是理想生活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 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 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 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基本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人才会逐步趋向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B. 一旦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到了鼎盛时期,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了衰落的进程。

C. 精神需求的衰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而物质财富的损失却会振奋精神追求。

D. 人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实现,就会进入理想生活状态。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必然会迎来文化的繁荣”有误;“必然”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一个国家在经过经济繁荣的承平之治之后,常会迎来文化的繁荣”,“常会”不等于“必然”。C项,“……,是因为……”有误,强加因果。“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两个概念,同指一个意思。D项,“‘良好状态的持续’也是理想生活的状态”有误,选项曲解文意。“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延续”,并非理想生活状态。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明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并没有谈到“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这一问题。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有……才……”表述不当,原文的表述是“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B项,推理不当。原文中是“往往蕴藏着国家衰落的种子”,更不会“开始了衰落的进程”。D项,“只要……就……”表述不当,原文强调“人有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就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赋予价值,并积极追求理想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里,我们往往疲于奔波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年终岁尾,让我们盘点一年来的收获,来感受一种独特的幸福。尤其是迈入高中校园的同学们,结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收获了新知识、师生情、同窗情等等,远离父母在外求学的同学一定也对父母之爱有了新的感受吧。总之,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盘点幸福”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对联,又叫对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这幅对联的下联有明显不工整的地方,请你稍作改动,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

上联: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下联:纵酒放歌暖日融泥喜万木春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有人认为,_____ ,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___。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_____,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思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①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②,对于古代经典,③不必因为它承载着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④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⑤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⑥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项

A

因此

只有

B

因此

如果

C

因为

只要

D

因为

只有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文化小康”建设重在改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搞好精神文明,因此教育不仅要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 《见字如面》通过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

C. 物理学家霍金在开通微博后,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350万,他备受瞩目不光因为他对 相对论的贡献,还因为他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D. 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节点,需要以世界一流的 工程教育为转型发展输送一流的“大国工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