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看,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一组是 ①辞楼下殿,辇...

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看,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一组是

①辞楼下殿,来于秦。  ②秦者秦也。    ③骊山构而西折。

④使不得。     ⑤击成,大之。      ⑥至军中。   ⑦六王毕,四海

⑧可怜焦土!      ⑨裂裳疮。

A. ①④⑦    B. ③⑤⑥    C. ④⑥⑨    D. ①③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题干要求选出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需要逐一分析。①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②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③北:名词作状语,向北。④上:名词用作动同,上岸。⑤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⑥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⑦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⑧焦土: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⑨衣:名词用作动词,包裹。综合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始速祸     积土成山,风雨兴

B. 嬴而不助五国也    秦相较,或未易量

C.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至丹以荆卿

D. 斯用兵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 思厥先祖父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C.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洎牧以谗诛”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戍卒叫,函谷举

D. 故不我若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参差(cēncī)      车(niǎn)    伛(lǚ)            然无声(qiǎo)

B. 逦迤(lǐyǐ)       横(jiàn)     驼(tuó)           鼎玉石(dāng)

C. (bīn)        珠(lì)      饔(sūn)           不落臼(kē)

D. 立(màn)       掠(piāo)    荆(jí)               大笔如(yuá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山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时,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 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 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 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现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3.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怎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种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