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 思厥先祖父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 思厥先祖父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C.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B项,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表示父亲的父亲——爷爷。C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古义:在句中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则是程度副词。D项,“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经营”,在句中指金玉珠宝等物;现代汉语中指筹划、组织并管理(企业等),也泛指计划和组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洎牧以谗诛”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戍卒叫,函谷举

D. 故不我若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参差(cēncī)      车(niǎn)    伛(lǚ)            然无声(qiǎo)

B. 逦迤(lǐyǐ)       横(jiàn)     驼(tuó)           鼎玉石(dāng)

C. (bīn)        珠(lì)      饔(sūn)           不落臼(kē)

D. 立(màn)       掠(piāo)    荆(jí)               大笔如(yuá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山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时,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 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 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 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现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3.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怎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种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没有回头路。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 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 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 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 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 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偏重点不同,材料二是意见,材料一是评估,换句话说就是材料一是根据材料二的预定准则去衡量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已有或将有的效果。

D. 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E.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更易于读者理解。

3.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中国电影的大发展 相伴随的是两个始终难以化解的矛盾:一个是市场业绩的向好与舆论口碑的欠佳;另一个是在国内市场的风生水起和“走出去”的举步维艰。这两个矛盾同时指向中国电影升格为电影强国的一大掣肘——叙事水平的低下。

当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掀起武侠片的创作风潮时,他们的尝试虽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制作质量,但因不适应商业大片的生产机制,他们不可避免地舍弃了构成好莱坞电 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其结果是影片大多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硬伤,观众也很容易对 此产生审美疲劳。而在国产大片呈现颓势之际,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登上 荧幕,引发追捧。但它们弱化甚至放弃了对剧情逻辑性和结构完整性的追求,在叙事上 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正如小品串演不等于一部话剧, 一部由多部短片堆砌成的影片无法与一部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要破解口碑与票房、本土和海外市场形成的深刻矛盾,回归行之有效的“经典叙事”成为关键。

就电影创作而言,“经典叙事”是指在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得丰富和修正的一套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所接纳的电影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它由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因果分 明的叙事逻辑、强烈的冲突、闭合式的结局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其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系统组成。时至今日,“经典叙事”已成为一种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我们也许会见到偏离这种“语言”的电影叙事,但几乎找不到完全可以将其取代的另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创作者对“经典叙事”不以为然,以为它不过是粗浅的套路或僵硬的模式。事实上, “经典叙事”并不刻板教条,也不阻碍艺术创新,相反,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方面为艺术创新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则理性地维持着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其二是所谓“经典叙事”就 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它最初的构建与好莱坞有密切的关系,但自形成之 后便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品了。它一方面吸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养分,以修正自 身的形态;另一方面也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生成具有民族多样性的主流电影。事实证明, 那些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有效地抵御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几乎都是遵循 “经典叙事”并对之加以精彩发挥之作。这些电影常有着虽称不上严密复杂却足够清晰 流畅的叙事,观众总能品出与好莱坞电影相异趣的地方,这正是融入其民族文化特质的 “经典叙事” 。由此可见,我国那些真正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的影片恰好可以证明回 归“经典叙事”是我们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叙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电影创作中的“经典叙事”自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 得丰富和修正,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接纳。

B. 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这些元素交织成的复杂结构系统 组成了电影创作的“经典叙事”。

C. 因吸纳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养分,并与不同区域文化相结合, “经典叙事”成为 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

D. “经典叙事”并非刻板教条的代言人,也不是艺术创新的敌人,它为艺术创新预留 生长空间,理性维持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电影出现的矛盾现象反映出叙事水平低下的问题,表现为市场业绩向好而舆论 口碑欠佳,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却“走出去”举步维艰。

B. 一些中小成本电影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不能与 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

C. 当下的电影叙事尽管可能会偏离“经典叙事”的“语言”,但人们几乎找不到可以 完全取代并被普遍接受的其他的表达方式。

D. 只要在“经典叙事”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质,就能够创造出来叙事足够清晰流畅、意 趣异于好莱坞电影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其中包括“第五代” 导演的武侠片和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电影。

B. 很多国产大片在舍弃构成好莱坞电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后,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 硬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呈现颓势。

C. 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问题是由创作者对“经典叙事”的不以为然与“经典叙事” 就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误区导致的。

D. 在分析了口碑与票房、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之间形成矛盾的原因后,我们发现回归 “经典叙事”是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