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 鲁 迅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

鲁 迅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长衫人物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要将笔塞在他手里。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样拿;那人却又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的时候,便是举人老爷睡不着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长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很气苦:因为这很像是带孝,而带孝是晦气的。然而同时他的两手反缚了,同时又被一直抓出衙门外去了。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很久违,伊原来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

他同时想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他就要被处决了,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苦楚,文中多次出现的“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便是其表现。

B. 作者着力刻画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活动和一系列言行,旨在运用场面描写揭示他的精神麻木与愚昧,以及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

C. 人丛中的吴妈并未关注囚车中的阿Q,“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可见吴妈也是一位麻木而缺乏同情心的看客。

D. 阿Q死后,举人老爷、赵府的反应和未庄、城里的舆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社会环境,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狼”的含意。

3.小说这一章为什么命名为“大团圆”?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B 2.①真实的狼,它有又凶又怯的眼睛,还想要吃人的肉。②狼似的看客,他们愚昧麻木,眼睛又钝又锋利,咀嚼人的灵魂。③更恶毒的狼是黑暗的制度和腐朽的文化,把善良的人变成了凶残的狼。 3.①小说以阿Q之死的悲剧告终,却以“大团圆”为题,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增加了悲剧色彩。②当时的民众不觉悟,革命不彻底,以“大团圆”为题,反讽革命又回到了原点,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③当时的社会人心离散冷漠,以“大团圆”为题,是以一个人的悲剧映射无数人相似的悲剧,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是吃人的盛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场面描写”应为“细节描写”,结合文本内容“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倒也并不十分懊恼”分析可知,阿Q没有对自己的罪行表达出忏悔之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中词语的含义。分析文中“狼”的含意,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狼似的看客;“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真实的狼;“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黑暗的制度和腐朽的文化,把善良的人变成了凶残的狼。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的标题。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以“大团圆”为题目,文章的结尾阿Q被枪毙,这样的悲剧结局,与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悲剧色彩。“举人老爷”“赵府”“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当时的民众不觉悟,革命不彻底。“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当时的社会人心离散冷漠,以“大团圆”为题,讽刺社会以及人内心的扭曲与支离破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 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 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提出要提高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②③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

B. 第④段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

C. 第⑤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

D. 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

B. 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来源、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C. 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

D. 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辽宁某女士在路上拾得一钱包,经当地民警联系与沟通,第二天将钱包归还失主。之后民警给她发短信说:某女士,以后捡到他人物品,请交给警察或工作人员。对方回复:“这个不用你教育我,我捡到的东西,我给他是人情,不给是我做人的本分,我没偷没抢,我没有触犯到任何法律。现在的水太深,我没有办法相信你们。”

请从“教育”“人情”“本分”“法律”“相信”这五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就上述事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

跑步简便易行,健身效果显著。人们都坚持跑步,并把它当作防治疾病的手段。实验证明,坚持跑步可以锻炼心脏,增强心脏功能,使机体的最大摄氧量有所增加。对中老年人来说,跑步只是为了保护心脏。跑步可使冠动脉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据观察,长期练习跑步者的冠状动脉很少会因年龄增长缩窄,能保证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因此,人们坚持跑步,就一定不会患上冠心病。

①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字。

毫无疑问,_____,只是没有哪一个民族甘心让他们的语言处于较不适宜的地位。语言之所以不适宜于音乐,并不仅仅由于发音的重浊,_____;由于字短,并不是因为短字通常是发音重浊的,彼此不大容易结合在一起的,而是因为字既短,_____,就与音乐的节奏不合拍。

 

查看答案

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 公司年会上董事长说:“各位同事,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大家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公司发展得更好!”

B. 老李搬新家,给朋友发邀请函:“为贺我家乔迁之喜,特于寒舍略备薄酒以小酌,敬候您及家人的光临。”

C. 在某校的高考经验交流会上,主持人对发言的同学说:“你的发言时间快到了,再说一分钟就不要说了。”

D. 李老师七十寿辰将至,他的学生小张叫人给他送去一副对联:“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