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睡神 江乙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睡神

江乙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

,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啊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老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

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置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给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

那晚上,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猛。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芥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老人家心怀不满。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图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

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給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

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紙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

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爱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 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 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 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2.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

 

1.A 2.(1)大智若愚,聪明机智。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并故意与之对骂,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大智若愚的一面。 (2)多才多艺,富有情趣。学过昆曲,在批斗会上会溜嘴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看出是一个富有情趣,多才多艺的人 (3)心地善良,懂得感恩。韩芥园给红卫兵小将搭了句话,使他免于扫厕所,他心怀感激,于是想办法打断了韩芥园的批斗会,表现了他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一面 (4)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祖六奶奶说他是睡神,甚至小孩子叫他睡神,他都坦然处之,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的一面。 3.(1)从小说的内容来看,主人公韩六爷外号为“睡神”,并且中心事件就是“睡神”的由来,以此为题可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小说的主旨来看,“睡神”一词蘊含着文本的主旨,象征着特殊年代里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批斗会上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全自己,保护他人。 (3)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看,“睡神”二字贯穿全文,以之为题,相互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4)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睡神”也是对主人公韩六爷的形象概括,有助于塑造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特点,使读者更容易把握住主要人物形象。 【解析】 1.试题分析:B“‘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属于过度解读,主要是为了渲染批斗会的气氛;“‘炉子上水 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解读错误,从前文的“厌恶”两宇来看,韩六爷此时内心并不平和。C.“卑鄙无耻”属于过度解读,也有可能他是出于真诚。“下流龌龊”也有过度解读之嫌。D还有语言描写。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 并故意与之对骂”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大智若愚,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 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 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 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手机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B.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 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4.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 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 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古至今先进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身体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写作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协,音韵和谐,内容相关。下面是以“四川”为题的下联,请替此下联选出一个恰当的上联。

上联:                        

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四川)

A. 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

B. 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

C. 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贵州)

D. 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北)

 

查看答案

典例(2017·课标全国卷III)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______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______。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_____,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