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4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558万人。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以下为各年龄层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调查。

数据来源:益普索(Ipsps)

(摘编自《移动支付各种数据深度分析对比》,中国商业电讯)

材料二

日前支付宝发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

“前几天替儿子收一个到付的快递,15元的邮费,非让我用手机支付不可。”今年63岁的王朝霞说,没想到收个快递也这么麻烦,快递小伙当时拿着智能终端告诉她,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宝。她虽然平时也在微信里抢个红包,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只好敲开邻居家的门,让年轻人帮忙用手机付款,自己把现金给邻居。

而在女儿的多次培训下,终于掌握移动支付技术的李先生说,尽管会用但他平时也不怎么用,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眼花的他来说,实在找不到移动支付的方便。“带孙子下楼遛弯,孙子非要买一个小玩具,想着没带现金就用手机扫码支付。”他说,出门也没戴眼镜,商店里信号也不好,支付5元钱弄了10多分钟,还不如直接给现金方便呢。

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

但是对手机操作都不熟练的李先生,对个人隐私、账户安全的基础保护并没有多少概念。有时候听到谁的账户资金被盗取,他就特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中招,在他看来,移动支付远没有现金或是银行卡使用起来安心。

(摘编自《“无现金”概念受到诟病,老年人和孩子受不利影响颇大》,2017年8月24日大河网)

材料三

超过3成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至少一次的移动支付欺诈经历。而根据调研显示,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24.7%的受访者则会倾向于先去银行求助,排在其后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20.9%。这样看来,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均落后于国家公权部门,缺乏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的动力。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重磅!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报告》,2017年3月10日《今日头条》)

1.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它年龄阶段,同时选择支付场景的要求更高。

B. 9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对多项因素都比较重视。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

C. 60后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时,只有一项突出,说明他们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要求不高。

D. 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截至2014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支付与网上支付的规模差距正在缩小。

B. 虽然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

C. 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所以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

D. 材料一和材料三注重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问题,语言更严谨、理性;材料二更倾向于用事实来说话,更贴近生活。

E. 三则材料都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

3.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让世界惊叹。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

 

1.B 2.AD 3.①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②在移动支付流程、手机功能设计上多考虑中老年用户的需求。③支付环节的各机构、公司等需要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意识。(4)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津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还要看有无内容方面的指向;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一表格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错误,从图表来看,90后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考虑的因素中,占比比较大的有交易安全性、个人隐私安全性、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之后才到支付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可见为争取90后的市场,支付平台首先需要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B项,“但是对中老年人群而言,移动支付存在着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并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50岁以上人群是使用移动支付增长最快的人群,就连平时不怎么用手机的老年人,每逢春节也戴着老花镜,乐滋滋地抢红包和发红包,但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文章只是说对不少年龄偏大的人来说,手机支付还是让他们感觉不便,并没有说他们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C项,“作为支付环节的各个‘玩家’没有参与到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的行动中去”错误,材料三中说“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明显在帮助消费者化解欺诈损失时的参与力度不足”,可见并非是“没有参与”,只是参与力度不够;“大部分受访者在遭遇移动支付欺诈时会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错误,材料三中说“41.9%的受访者选择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E项,“其中材料二的作者对现阶段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完全持消极态度”错误,这一部分只是说存在的问题,但并非是“完全持消极态度”。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移动支付继续蓬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环节及措施”,应先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指出相关的措施。首先可以从材料一表格中反映出的问题入手,从图表中的数字来看,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是人们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关注度比较大的方面,故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以及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材料二主要反映了中老年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和担忧,如“但对怎么支付真的不太清楚”“开通移动支付后,李先生的女儿不止一次向他强调,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账户安全,不要到处扫二维码,注意手机不要中病毒”,可见用在移动支付流程、手机功能设计上多考虑中老年用户的需求;材料三中“一方面,这反映出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多个参与者未来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国家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从法治角度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保障”,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激,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焚人的悬棺。相传2500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焚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焚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予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尺道又称“僰道”,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40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 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D. 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2.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入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查看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 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 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 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 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 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 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 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 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 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饒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正式命名,1946年停办。8年之中,共有3000多名学生毕业,其中2人获得诺贝尔奖,8人 成为两弹一星元勋、100人成为两院院士……成才率之高,让人惊叹。

有人总结了联大的精神:家国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乐观心态,坚毅性格。

在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你所在的班级将以“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做新时代中学生”为主题召开讨论会,请你写篇发言稿。要求:选择上面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教育过程中, 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

(1)父母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老鼠总也不会灭绝

有的科学家认为,老鼠采取的是以量取胜的生存方式(1)_____,一对老鼠一年可繁殖后代多达5000只!而且幼鼠的成活率极高,另外,老鼠的个体小,能无孔不入,到处安家。(2)___,五谷杂粮各种昆虫甚至各种垃圾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再就是它的感官特别灵敏,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3)___,所以它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