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

六、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 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 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2.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3.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1.CD 2.(1)“悠悠”,从容自得,传神地描摹出了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叠词,具有一种音韵美,隐含作者悠然自得闲适的内心状态(2)“摇动”含有人为的动作,用来写微风过去,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有意拂出美丽的波纹,化被动为主动,既形象贴切,又富有情味。 3.文章逐一介绍成都宜人的花木盛景(景)以及成都人花朝欢快游春、百花潭轻松垂钓、茶馆自在消闲(人),展现出成都花木宜人、成都人生活轻松闲适的特点。懒,慵懒之意,得过且过,贬字褒用,(解释给1分)表现成都因为生活轻松、无都市的压力,使人变得慵懒,无过多追求,字里行间其实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美好环境的喜爱以及在成都自在闲适生活的由衷向往。或: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CD项考核手法,E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C项,“写…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错,文中说的是“好像……似的”是想象揣测之语,非客观事实)。D项,“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应是表现成都人的轻松、悠闲。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散文语言的题目,赏析的对象是句中的词语,第(1)句是叠音词,注意从音韵效果和“拟形”“摩声”的角度结合文意分析,此句主要是“拟形”描写出“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进而表达“作者悠然自得闲适的内心状态”,具有一种音韵美;第(2)句是动词,“摇动”写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有意拂出美丽的波纹,含有人为的动作,形象贴切,富有情味。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此题首先结合前文内容明确“懒”和“得过且过”的含义,文章解说了成都花木宜人、成都人生活轻松闲适的特点,由此分析“懒”是“慵懒之意”;“得过且过”,贬字褒用,表现成都因为生活轻松、无都市的压力,使人变得慵懒,无过多追求。再结合句子在文中的结尾的位置,应该和文章的主旨相关,文章的主旨是对成都的喜爱,因此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环境的喜爱以及在成都自在闲适生活的由衷向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无悔献身的诗句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表现人生渺小且短暂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3)或取诸怀抱, 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4)《氓》中“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年轻时的美貌状。

(5)复为慷慨羽声, 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6)《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用女子思慕恋人来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 。 (《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

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4.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仙都峰记

袁枚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即雁荡山)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意于游。

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行李,已至其家,折暨张饮。

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选自《袁枚文选》)

注:唶(zé),感叹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谨之      认识    B. 余遂意于游               断绝

C. 家僮行李    用肩扛    D. 非从隶有请,则不虞氏     造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少者卷帐,长捧席           亚父,范增也

B. 当游仙都                   月出于东山

C. 非具生纸名通                 夫夷近,则游者众

D. 旸谷为溪水啮                 不者,若属皆且为

3.下列都属于作者能够实现游仙都峰原因的一项是(    )

①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       ②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

③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       ④已至其家,折塈张饮

⑤然仙岩咫尺可游               ⑥具生纸以名通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鳞列。

(2)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

(3)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的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 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C. “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 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就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 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 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 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 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 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 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字逸少,因他曾任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所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等。

C. 序,即“序言”,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列于卷首的叫“跋”,附于卷末的叫“序”。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辞。

D.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用典和藻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