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学界曾普造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学界曾普造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竟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业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載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 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春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簿,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歲不還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烟不问阀门”“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含”,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 卖的限制和千预,作为商品进入流濩领城,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高,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夷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岌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波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荼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食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是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潇,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B.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末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C.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末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社会动荡”理解有误;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是为了表明第一段中“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这个特点;同时最后一段的论述也显示A项错误。C项,“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说法太绝对,只能表明商人的地位提高了。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理解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证方式、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有误,文中有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对比。但并没有达到“深入”的程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只是一代而过,相关的内容只有两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往往世代为官”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从原文“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看出“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属于曲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 ,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上句由离歌声点明魏万将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 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加强加深了行途中的离愁别绪。

C. 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颈联写景虚实结合,在描写景物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魏万浓浓的牵挂之情。

E.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月不待人、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选择题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 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

C. 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 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