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寒梅未著仍渗芳》一文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寒梅未著仍渗芳》一文中,古人的迁徙常常是被动的,而现代人的迁徙则多是主动的,如外出务工,留学国外,移民他乡……现代人的这种迁徙现象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未来智慧城市建成,智能化高度发展,在这样的智城市里,人的生活会怎样?

请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情节,有描写。

 

带上孝心出发 从西周起,宗法制度源远流传,对先祖的尊敬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清明祭扫作为一项传统又充满现实意义的活动,如今却面临着“直播代扫”的问题。我并不认同这项新服务的存在必要性。 存在即有理。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并非群众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拥有了多方面的可能性与支持者。现代社会中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迅速,从内陆走向沿海的人不在少数,反之亦然。人口迁徙的常态化使各区域内“外地人口”比例上升,节假日无法回乡的人只好滞留。好比春节难买一张回家的车票,清明在外的人数量更大,便构成了新服务的需求者。 同时,科技的直通车使直播行业炒得火热。不在同一空间的人被视频、图片和音轨牵引,竟能达到面对面的效果,这为“微信直播代客祭扫”服务的出现提供了优良条件。还有一些年轻人,不愿在清明踏进人潮拥挤的墓园,认为祭扫只是走个形式,让另一个人去遭这些皮肉之苦,自己便多了一天的清闲。本地一些闲人觉得有利可得,便兴致勃勃地接下这笔单子,一来二去看似也是皆大欢喜。 然而存在确实有理,有理却并非合理。 祭扫本身的概念为祭拜祖先,扫除厄运与哀怨。向祖先求福,向的是自己的祖先,求的是自己的福。试想天地脉中的祖先迎来远客,却是个素不相识的人,还为他端茶送水陪笑脸,难免有些尴尬。 清明祭扫的本质是唤醒一片孝心,太多年轻人却只把它当作一种形式。孔子早就提出孝道中“色难”,仔细研读只觉得更有道理,不愧为万古长夜中的一支明烛。孝心不到,空有仪表,扫不扫又有什么区别?心不诚则不灵,哪还会有什么保佑与好运,一座墓园,剩下的全是世人浮躁的心。 直播产业的管理不严,胡乱运用也是一大问题。直播传递的是主播的一份能量,残疾人欧蕾娜在直播中锻炼自己,终于将自信和满满正能量输出给观众。而直播祭扫更像是二人私下交易,是否正当也无从考证。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变得沉静,去墓园与老祖先打个招呼?清明只是那么短短一天,带着孝心去,每一天都足以尽孝了。 年轻人,带上孝心再出发吧!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一是一则任务驱动写作文,任务一是:现代人的这种迁徙现象引发你哪些思考。任务二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材料中说:现代人的迁徙则多是主动的,如外出务工,留学国外,移民他乡。在写作时考生可以从现代人迁徙的原因角度展开论述,有生活所迫、生活压力使然;有追求更好的教育、积累更多的知识使然;有人说,移民理由千千万,环境食物,法治诚信,个人前途,子女未来。任志强曾说过,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食品的安全、教育的安全、权利的安全等等。还可以从迁徙的结果角度来论述,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我们要辩证地、两面性地来看待迁徙的结果,得到了金钱、富裕的生活、好的生活条件等,但也失去了亲情、爱情、友情等。还可以从安土重迁角度来思考,远离故土对大部分仍有着深厚乡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个轻松的选择。所以现代人的迁徙也并不都是主动的。 作文二要求结合试卷上的“智慧城市”的文本阅读,来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情节,有描写。本题的写作可结合试卷上的三篇有关“智慧城市”的文本内容得到一道的启发,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人的生活状况和画面。如可从提升了城市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政府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各具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促使了新型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发展……等角度展开,重点描写在这样的智慧化城市里,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与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可从精神面貌、心理感受、生活节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阅读《红楼梦》或《呐喊》时,小说中的哪个场面最令你难忘,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楚。

②“环境可以造就人。”从《边城》或《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个人物,以该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③《老人与海》或《红岩》中,哪个人物是你心目中“最美的人”。请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赞美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庚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是囚徒,貶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11)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12)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

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tuí)    B. (pī)    C. 土(póu)    D. (jì)

2.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淹没   蜕变    B. 湮灭   演变    C. 淹没演变    D. 湮灭  蜕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 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 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 第⑩段,运用拟人、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4.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6.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写到“渔歌”,王勃《滕王阁序》中也写到“ 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2)本诗写到“江山古思远”,古代文人观景,往往引发很深远的思考。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也提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都写到猿鸟悲呜,白诗云:“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唐代: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

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注:此诗是刘长晚年被眨转任途中之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汀洲”四句:早春时节,江中小洲日渐回暖,湘水清澈,美丽春色淡雅和谐;举目所见如此春景,不禁起思乡之情。

B. “日华”四句:春阳普照,旷野雪地浮映一片光辉,湘江清波,春意尽染;春风吹拂,北渚萌生香草,枯枝萌发新绿。

C. “江山”两句:面对亘古不变的江山,不禁泛起悠远的怀古之思;听到凄清的猿鸣鸟啼,又勾起人到暮年的无尽感慨。

D. “君问”两句:湘江中渔人唱歌,其乐融融;君若问渔人为何如此逍遥快乐,渔人定会说,歌唱是为消解捕鱼的辛劳。

2.“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两句中,“浮”“染”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态景物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C.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3.同样是写“渔人”形象,本诗与下列诗句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谜》)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吾行年三十,立节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节名              循:按照,依附

B. 先生听意            幸:幸而

C. 以口祸也            良:的确

D. 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徒从者百人         卒取下者矣

B. 来,吾语           试言其次者

C. 冀用世             何疾不容

D. 不如亟行,适异国   又公议名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生舍颖为居庐

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 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 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 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2)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 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 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 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7.《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