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B. 第1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

C. 第3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对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

D. 第4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2.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C.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 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以偏概全。本文论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的一个方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围棋高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之间的围棋大战最终总比分为1:4.人类几乎颜面尽失。“人工智能将导致机器人像删除泣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这样的言论固然耸人听闻。但机器人带来的哲学反思与伦理困境,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于是——

有人说:“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会被华丽刷新。”

也有人说:“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将会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也有人说:“机器人毕竟是人造的,它的运用领城及发展方向也会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绝对不会出现机器人‘吃人’现象。”……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山东省某市400多年前庞庄村人开始做麦秸手编,可见,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这说明猫身体瘦弱,对草囤子无能为力。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种类达5大类35种,多是日常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现在编织麦秸的只剩下本村十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①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并非一定就是做麦秸手编而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和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一般来说,他们_______,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然而,_______。我们的研究对象经常将对其他人来说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的经历和活动视为目的本身,这就使情况复杂多了。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欣赏纯粹的“做”本身;他们常常既能享受“达到”的乐趣,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B.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大家的聆听!

C.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寻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D. 您的鼎力相助使我获得比赛的成功,送您一点礼品以示感谢,敬请笑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指出,近视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造成的,这与我们之前了解的不太一样。

B. 他们热爱自由,并不是自由给他们什么物质利益;他们把自由本身看作一种宝贵而必需的幸福,若失去自由,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得到宽慰。

C. 这一年,不断飞出的“黑天鹅”,呈现着国际秩序变革的现实压力,也呼唤有担当者挺身而出,在新挑战中抓住新机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维护和平与繁荣的方案。

D.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肯尼迪说过的话,放诸于今日,尤显其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