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 A.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

下列语句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

A.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二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B. 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 毕业之后,学生感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D.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解析】试题分析:A应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B“垂询”敬辞,不能用于自身;D“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便会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②作为军工生产战线的技能带头人,游洪建填补了国内应铝合金薄板淬火矫正工艺的空白,他在这一领域的技能水平,达到了运斤成风的境界。

③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④这里大型百货店、百年老铺、各种小店鳞次栉比,流行时装、药妆、首饰、箱包、食品等应有尽有,很适合旅游购物。

⑤这个演员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与车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完全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

⑥古今中外,高举某种远大理想以改造社会的方案可谓不绝如缕,然而理想常常是越崇高越不容易实现,甚至变成潘多拉魔盒中出来的妖孽。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后主要赏罚分明,标准一致。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并为全诗定下一个总基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个“隐”字,写出了滩声隐于土坝之中,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却无法听到滩声的神态。

B. 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高高的山上。

C.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E.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 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 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