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后主要赏罚分明,标准一致。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并为全诗定下一个总基调。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陟罚”“臧否”“宜”“挟”“遨游”“抱”“适”“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个“隐”字,写出了滩声隐于土坝之中,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却无法听到滩声的神态。

B. 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高高的山上。

C.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E.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 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 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从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汩汩生长,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两个短句独立,既简洁明了又意味深长。交代了时间,引出下文描写兴安雨后山水独特的魅力,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 第二段没有直接写灵渠,而是从兴安写起,自然引出对灵渠的描写,为下文赞美灵渠、品味灵渠做铺垫。

C. 灵渠的铧嘴设计巧妙,能轻松地将海阳河流来的水一分为二,作者从其中还悟出了“强大与弱小没有绝对界限”的道理。

D. 文章末尾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沉浮、想做隐者的心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

3.文章以“地泉之灵”为题请结合全文,指出“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组成“雁阵”。“雁阵”在飞行时,一会儿变成“人”字形,一会变成“一”字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证明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 《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寒的天气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此时尽管有冰天雪地的现象,但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B. 根据科学研究,大雁是禽鸟中最机智聪明的,作为一种候鸟,小寒时它们最先感受阳气已动,开始离开南方最热的地方有组织渐次向北迁移。

C. 作为留鸟,喜鹊既表现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在高大的乔木筑巢,开始孵养后代。

D. 作为小寒第三候,在山中的野鸡也参与了中国传统节气的表达,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使得野鸡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指出小寒这一节气的物候分为“三候”,总领全文,引出关于雁、鹊、雉的介绍。

B.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一些古典诗文,并且介绍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文化色彩。

C. 小寒物候的“三候”与雁、鹊、雉三种鸟有关,并且这三种鸟又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关联。

D. 文章的结构思路非常鲜明,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便于读者理解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雁的习性是南北迁徙,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移,在迁徙的途中,它们表现得警觉与机智,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天厌”。

B. 在中国人的眼中,大雁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中,因大雁兼具人们在婚姻问题上的丰富含义,因此把它作为五礼之贽。

C. 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的象征,《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和绘画中的画鹊兆喜都表达了人们对喜鹊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D.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雉”既指一种禽鸟,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也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如《左传》中“都城过百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庆节假期第一天,广州一对老夫妇前往南京看望在A大学就读的女儿。没想到见面之后,女儿不仅责怪父母不经她同意就来南京,而且丢下他们和提前约好的同学前往苏州游玩。老夫妇俩只好返回了广州。

国家某家庭类杂志针对此事在网上展开了讨论,请从“老夫妇俩”或“女儿”中任选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