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2017年2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B. 材料一指出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C. 材料二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

D. 材料二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

A. 材料一中提出只要网络“提速降费”举措能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

B. 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 材料二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D. 材料二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E. 两则材料均以“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而材料二重点说明“提速降费”的具体问题和措施。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

 

1.B 2.DE 3.(1)国家持续重视网络提速降费并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2)有关方面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并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便捷和实惠。 (3)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也要多一些“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解析】 1.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材料一……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有误,从材料一来看,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而是宏观提出。C项,“服务项目不合理”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原句是“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可见应是“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D项,“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有误,材料二第四段原句是“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可见应是“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为合理”“两项”。A项,“材料一中提出只要……,就会……”有误,选项强加条件关系;材料一第一段原句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文中的意思是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B项,“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是……的前提”有误,材料一第三段原句是“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可见不是前提,只是“有助于”。C项,“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评价不准, 材料二中的“卡脖子”就比较形象。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能力。谈自己的看法不能脱离文本,应先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点,再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加以概括。材料一中说“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说“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这说明国家要持续重视网络提速降费并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材料一第一段“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材料二的第三段“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第五段“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这就要求有关方面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并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便捷和实惠;材料一第二段说“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根据这些内容从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百姓的角度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 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2.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

3.《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 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

B.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

C. “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D. 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2.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 “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 “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 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 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请以“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本报阿布扎比10月20日电 (记者韩晓明) 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52名中国“年轻工匠”在本次大赛中共参加了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中国队位列金牌榜首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那种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请解释加点成语的意思。

①寥寥无几:

②不毛之地:

(2)下列各项中排序恰当,且填入甲后能使上下文语意协调的是

①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

②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③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

④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