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

请以“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不是我想要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生活就如川剧中的变脸一般。在你一不留神的瞬间,又穿上新的外套。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不是你我想要的。 迎着日出,送走晚霞。多少的日子,我披星戴月独自上学。满以为用勤奋换来的成绩会搏得爷爷的笑脸。然而,我每次的满腔的热情只能遭到他冷漠的相待。尽管我做好他所安排的所有的事,但我却得不到半句奖赏,这对于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女孩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得不到任何安慰来抚平“伤口”,找不到谁的肩膀可以让我依靠着哭泣。心灵的“伤痛”与外界的“冲击”已足够让我心力交瘁。夜深人静,只有阵阵晚风拥抱着我,让黑暗无情地把我吞噬。因得不到理解,我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让泪水把我淹没。在泪水中洗涤的青春,这不是我想要的。 自打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双双离我至远地打工糊口。我知道他们的迫不得已,更能理解他们的艰辛。就因为如此,我注定与思念、期盼为伴。每当看见邻家小孩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的心有多酸,有多么的羡慕不言而喻。别人能得到许多的快乐与温暖,我只能蜷缩在寒冷的冬天里独自落泪。同龄孩子的哭与笑都可和父母分享,我却只能找到一位叫做“坚强”的朋友,来安慰自己。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只能活在追忆中,用流淌成河的眼泪来证明我的思念。多少的睡梦里,我都呼喊:我的爸爸、妈妈回来了。我醒了,梦破了。作为一个孩子,我希望得到至亲的人的爱与关怀,渴望父母能伴自己成长。这样看似简单而明了的愿望,对于别人而言是可唤之来,唤之去的,但对于我来说那是渺茫的。它只能永远地沉浸在时间的长河中,成为我永远的期盼。没有父母的陪伴就好像没有一切:耳边没有母亲轻柔布和蔼的叮嘱;眼前没有父亲慈祥的面孔,只有那孤寂常伴我的身边。无尽的思念和期盼,这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的情感一天不如一天,它就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地刺痛我的心灵。曾经多少次我都责问自己,父母的“战争”是不是我诱发的。每当我冥思苦想时,现实都会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不,不是!于是,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幼稚。在父母“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我独自悲伤,我看不到父母之间还剩几分真情,体会不到他们当初的爱恋。我该怎样拯救我最爱的父母,我该如何挽回他们流失的爱。我沉思着,我抽泣着……,破裂的家庭,失落的灵魂,这不是我想要的。 太多的事情不由得我们选择,生活已经给出一个答案。来不及思虑,早已身处其中,但内心的呼唤,找到了“坚持”和我并肩作战。等到天明,我将信心满满,迎接下一个挑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不,这不是我想要的”,题目和文体已经给出,因此要认真揣摩“这不是我想要的”所包含的内容,结合着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感所闻所见来写。要理解关键词语“不是我想要的”,“不想要的”可以是“艰难困苦”;可以是“孤独寂寞”;可以是“名利诱惑”;可以是“亲友误解”……“我”,可以是“成绩欠佳”的学生;可以是“执着追求”的人;可以说“艺术征程”中的痴人;可以是“致力行善”的少年……构思立意的关键是把握好这两个词语的深层寓意与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述自己努力坚持不想要的故事,启发读者认识相关的人生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本报阿布扎比10月20日电 (记者韩晓明) 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52名中国“年轻工匠”在本次大赛中共参加了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中国队位列金牌榜首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那种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请解释加点成语的意思。

①寥寥无几:

②不毛之地:

(2)下列各项中排序恰当,且填入甲后能使上下文语意协调的是

①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

②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③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

④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多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出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起到伏笔作用。

B. “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反映了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而要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内心感受。

C. 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

D. 小说突出了心理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对话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夫妻对话、父子对话的一张一弛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 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间亲情,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结尾高力的“无言以对”意味无穷。

2.小说以“手表”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语段基本上很短小,甚至较多地使用一两句即成一段的形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祖母刘愍臣孤弱,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曹操《观沧海》中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

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8)杜牧《赤壁》一诗中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墙往往而          是:这样

B. 变矣            再:两次

C. 二世              乳:用乳汁喂养

D. 大母余曰          过:经过

2.下面对选文画线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爨,炊也, 本意为烧火做饭。异爨,各自起灶做饭,借指分家。

B. 先,在文中是对死者的尊称。先大母即去世的母亲,先妣即去世的祖母。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古代指男孩子15岁左右。

D. “象笏”,象牙手板。在明代象笏为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所持,用以指画或记事。

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 本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的深切怀念。

C. 本段文字通过对语言、动作的刻画来追忆母亲和祖母,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D.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