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墙往往而          是:这样

B. 变矣            再:两次

C. 二世              乳:用乳汁喂养

D. 大母余曰          过:经过

2.下面对选文画线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爨,炊也, 本意为烧火做饭。异爨,各自起灶做饭,借指分家。

B. 先,在文中是对死者的尊称。先大母即去世的母亲,先妣即去世的祖母。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古代指男孩子15岁左右。

D. “象笏”,象牙手板。在明代象笏为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所持,用以指画或记事。

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 本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的深切怀念。

C. 本段文字通过对语言、动作的刻画来追忆母亲和祖母,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D.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1.D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过”,结合“余”分析,“经过”错误,应该译为拜访、看望。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画线内容解说。B项,先大母即去世的祖母,先妣即去世的母亲。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C项,“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错误,追忆母亲写法上是侧面描写,以老妪追忆展开对母亲的回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忽辛传

忽辛,至元初以世臣子备宿卫。至元十五年,出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河南多强盗,往往群聚山林,劫杀行路,官军收捕失利,忽辛以招安自任,遣土豪持檄之。未几,贼二人来自归,忽辛赐之冠巾,且谕之曰:“汝昔为贼,今既自归,即良民矣。”悉放还,令遍谕其党。数日后,招集其为首者十辈来。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随侍左右,夜则令卧户外,时呼而饮食之,各得其欢心。群盗闻之,相继款附。

大德九年,改云南行省右丞。既至,条具诸不便事言于宗王,请更张之,王不可。忽辛与左丞刘正驰还京师,有旨令宗王协力施行。由是一切民之政,悉革而新之。豪民①规避徭役,往往投充王府宿卫,有司不供给。忽辛按朝廷元额所无者,悉籍为民,去其宿卫三分之二。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忽辛与刘正反覆研鞫②,反状尽得,竟斩之。军粮支给,地理远近不同,吏夤缘为奸,忽辛籍军户姓名及仓廪处所,为更番支给,吏奸始除。

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

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印。云南诸部悉平,独此梗化。忽辛遣使诱致,待之以礼,留数月不遣。酋请还,忽辛曰:“汝欲还,可纳印来。”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至大二年,以母老谢职归养。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①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欺压百姓的人。②研鞫:审讯。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遣土豪持檄之        谕:告诉

B. 由是一切民之政      病:患病

C. 有司不供给          胜:承受

D. 令偕印入觐          讽:劝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B.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C.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D.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忽辛治匪有方。在河南任职时,面对猖獗的盗匪,他采取了招安的政策,并和投降的盗匪在一起吃饭喝酒,关系打得火热,终于解决了匪患。

B. 忽辛不畏强权。在任云南行省右丞时,他希望宗王能改革一些不够便民的政策,却遭到反对,后来和左丞刘正到京城报告朝廷,终于取得了成功。

C. 忽辛热心于教育。他从大德寺夺回了提供祭祀教育费用的学田归还孔庙,并在郡县普遍设立学校,选文学之士为教官,使文风大兴。

D. 忽辛智服边酋。忽辛派人招引来强悍的沙奴,以礼相待,留住数月不让他回去,逼迫沙奴交出金印,并设酒宴款待劝沙奴带着金印入朝觐见,皇帝大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

(2)至大二年,以母老谢职归养。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查看答案

下列对顾城诗作《远和近》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写于1980年6月)

A. 此诗反映了现实中人际间的隔阂、诗人内心孤独,也隐含诗人对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与希冀。

B. 诗中的“远”“近”,本是客观存在的空间距离,但在情感作用下,心理距离的远和近却产生了互换。

C. 诗句中“云”象征着美好淳朴的自然,“你看云时很近”,是通过观赏自然写出人与人心灵上的亲近。

D. 此诗匠心独运,认真体味,诗歌的语言中透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甚至含有一种神奇变幻的美。

 

查看答案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融合新闻报道及文学手法于一体:既要求报道客观真实,又允许借助文学创作的技巧;但要以叙事为主,不应涉及抒情、议论。

B.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的鲁迅,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赋,起源于战国,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篇幅长短不限,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它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陈手法。

D. 古代丧服有“期”“功”之说,期服指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较近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死水》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它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体现了严谨的“建筑美”,在辞藻运用方面,极富色彩感和画面感,具有鲜明的“绘画美”。

B. 《再别康桥》诗中描绘了西天的云彩、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等意象,这些意象的总体特点是轻柔、秀丽、婉约,蕴含着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C.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诗人用“闪电”来比喻“幸福”,表达了他对幸福的体验或对生命的感悟,他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并不常在的,而是在某个瞬间感到的,仿佛是一刹那间的照彻。

D. 《十八岁出门远行》先用很大篇幅写少年出门远行碰到的悲惨事件,最后才回头写走出家门时欢快的情景。这样倒叙的作用是为了构成对比,突出现实世界的荒诞,表达了作者对找不到“旅店”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物连眨眼的工夫都不到就过去了。

B.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祖孙二人,彼此互相依靠着过日子,因为这种私情(或“发自内心的感情”)我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C.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车篷一样了。

D.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等到对所达到的情景、地步已经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