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谈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洪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吗?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做作、矫情的粉饰。如同一个远古的女子艰难跋涉途中,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前方葱郁的水草,脸颊被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有了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 笫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C. 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D. 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2.作者认为“羞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第⑤段有关内容,分析“最纯粹的羞涩”具体内涵。

 

1.D 2.①羞湿是原生态的,无包装的,让人变得纯粹。②羞涩是质朴的,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③羞涩是真诚的,能照见灵魂的真相,让人明了人间的真情意。 3.情人间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每个人内心的善良灵秀和沉静素美。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文章的主旨应该是通过羞涩丧失的现象,表达现代物质社会的人对回归生命本质以及恪守生活的信念的渴望。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羞涩”具有的特点,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的内容。第⑤节“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体现了“羞涩”的原生态特点,没有任何包装。第⑥节“羞涩是质朴的”“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概括“羞涩”的第二个特点。第⑦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表现“羞涩”真诚的特点。 3.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分析“最纯粹的羞涩”具体内涵,考查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该题答题的范围很明确,限第⑤段。仔细阅读第⑤段内容,抓住文中解释或描写“羞涩”,能突出其“纯粹”的语言进行概括。“听苗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能表现情人间内心的迟疑。“听维吾尔民歌……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这种“羞涩”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听蒙古歌谣……唱得内心柔软了”,表现的是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表现了每个人内心的善良灵秀和沉静素美。这些都是“最纯粹的羞涩”的具体内涵,分点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宁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男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淡城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周易》“革卦”曰:“革:巳目乃导,元字,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撩行变革开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象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式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海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浯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葬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透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恐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夹梟权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廷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達了官修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彩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 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 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 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懈、呆板和保守。

D. 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 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 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溶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 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2日,在广西某地,一个五岁孩子被三轮车撞倒,躺在马路中间,挣扎着爬不起来。学事三轮车主驾车逸走,过路车辆只是避让,路边的大人选择旁观,反倒是一位7岁的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避开来往的车辆,独自过去将受伤的小孩抱着拖到了安全的地方,还找了一点纸巾为他擦。

对于这则新闻,你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人们一定会把共享单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工具。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  1      。看到流逝的江水, 2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单是一个秋天,  (3)  。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萧瑟,会带来寂寞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堪称全书的统率,但孔子对这一思想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B. 《大卫科波菲尔》是“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中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法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以他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

C. 《家》、《春》、《秋》合称为“爱情三部曲”,《家》是新文学的第一部畅销小说,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D.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