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 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 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D 2.C 3.(1)从情节看,以“门,门,门”为题,使故事集中紧凑。通观全文.故事情节主要是发生在谢副教授急着出门和穿民警制服的年轻人登门的瞬间,叙述了民警登门请托与答谢等情节;(2)从主题看,以“门,门,门”为题,一语双关,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存在的“走后门”的歪风邪气的批判。 【解析】 1.C项中“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从全文情节看,这篇小说意在针砭当时社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杂糅交融的繁复风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扩展艺术版图。以部分长篇小说为例,面对时代嬗变与生活调整,这些作品或拂去历史尘埃,袒露先辈们守望桑梓的家国情怀;或切入现实生活,描写当下人繁乱急促的生存境况。。

历史是现实的根脉和基元,对历史进行思考与呈现,是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重要客体,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瞩目“家族史”“地方志”,还是聚焦“个人史”“心灵史”,在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近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历史想象、文学观念和写作手法,为当代文学谱系注入了崭新内涵。张炜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以更为简洁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书写了胶东半岛一户养生世家的旷世传奇。一方面展现了辛亥革命历史潮流的壮阔与浩荡,另一方面体现了儒、释、道、基督四种文化形态在齐鲁大地上的碰撞与融合,进而揭示了中华文化各种质素互通、互补、共进的历史必然。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写道:“艺术避免不了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无论如何艺术都是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确认其新生内质,厘清多方矛盾的纠集关联,从中透析研判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依然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角度。

变革与转型中的中国,仅有乡土社会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伴随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作家与时俱进、适时尚变,纷紛聚焦锁定城市生活热点,于是近年来关于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呈强劲之势。知名作家王承志在《同和里》中,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上海弄堂市井生活的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日事与表征上海文化特色的石库门等,共同构成了上海市的风俗与风情,作者对老上海的风俗风情寄予了深深留恋,而这种留恋与当下诸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无疑是高度契合的。

平心而论,近年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确实绩斐然:作家对叙事策略的专注与偏爱,使长篇小说形式的发展更趋成熟稳定;对文本结构的在意与探究,使长篇小说文体越来越越独特卓异;对细节情节的后现代化处理,也使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加殷实厚重。“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尽管当今时代氤氲着浮躁功利等灰色气息,但只要作家们着力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着力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就能够不断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

(摘编自刘金祥《时代生活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调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上出现的新动向,是我国文学创作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融合的表现。

B. 近年长篇小说关注历史题材,当代作家价值认知的客体,集中在对历史的思考和呈现上。

C. 相比近年的历史题材的长篇的小说,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缺乏历史想象,没有文学观念。

D. 长篇小说只要描绘和剖解改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就能够透析时代的流转变迁和脉象走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逐层论述,最后总结论点。

B.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长篇小说创作与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C. 文章列举张炜的《独药师》的思想内容,论证文学创作与中华文化特点的关系。

D. 文章引用雷内·韦勒克著作中的话,论证长篇小说创作与现实不可分离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王承志的作品《同和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当下很多上海人的文化记忆高度契合,这部作品或许可以引起这些上海人的共鸣。

B. 没有国家新型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的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C. 长篇小说的发展形式更趋成熟稳定,文体越来越独特卓异,容量更加殷实厚重;这些都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优异成就。

D. 只要作家在追踪和记录改革发展的实践,在构建和固守艺术连接生活的桥梁上下功夫,就能涵育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新特质、新气象。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人”高度发达、全面发展,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能够做的事而不去做。有人认为:能够做的事就应该去做。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材料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 㣿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②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 “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 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 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表现。

3.㣿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 )

A. 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㣿洵相识,㣿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 保聪求与㣿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 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㣿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 宋朝已不ۿ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

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茂字子卫,太原晋阳人也。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及长,能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哀帝时,察孝,再迁五原属国候,遭母忧去官;服竟.后为沮阳令。会王莽篡位,茂弃官,避世弘农山中教授。

建武二年归,为郡门下掾。时,赤眉二十余万众攻郡县,杀长吏及府掾史。茂负太守孙福逾墙藏空穴中,得免。其暮,俱奔盂县。昼则逃隐,夜求粮食。积百余日,贼去,乃得归府。明年,诏书求天下义士。福言茂曰:“臣前为赤眉所攻,吏民坏死,奔走趣山。臣为贼所围,命如丝发,赖茂负臣逾城,出保盂县。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诏书即征茂,拜议郎,迁宗正丞。后拜侍中,卒官。

延平中,鲜卑数百余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遥望虏营烟火,急之。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显蹙令进,授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十创,殁于阵。显拔刃追散兵,不能制,虏射中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遽赴之,显遂堕马,福以身拥蔽,虏并杀之。朝廷愍授等节,诏书褒叹,厚加赏赐,各除子一人为郎中。

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入平原界,县令刘雄将吏士乘船追之。至厌次河,与贼合战。雄败,执雄,以矛刺之。时小吏所辅前叩头求哀,愿以身代雄。豪等纵雄而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东郡太守捕得豪等,具以状上。诏书追之,赐钱二十万,除父奉为郎中。

1.写出下列划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急之           (2)授身十创

2.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服后为沮阳令

A.终了 B.从头到尾 C.终究 D.居然

(2)䇿书追

A.受伤 B.受伤的人 C.哀痛 D.丧祭

3.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B. 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C. 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D. 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4.把第②段划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

5.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刘茂、严授、卫福、所辅的共同品格:

6.以第③段为例,赏析史传作品的人物塑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题。

拟咏怀·其二十六①

南北朝 庾信

萧条亭障②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③,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为南朝梁臣,奉命初试北朝西魏;但梁为西魏所灭,被滞仕魏,羞愤抑郁。后北周代魏,庾信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此诗作于其任北周弘农郡守时,时南朝陈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②亭障:边境的堡垒。③白狄:古民族名。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

A. 咏史    B. 怀古    C. 怀人    D. 羁旅

2.对本诗意境的评价最适合的是( )。

A. 纯一混茫    B. 凄惨萧索    C. 苍凉壮阔    D. 清幽凄冷

3.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