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从文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

阅读下面文字,从文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人类简史》的作者有一种对未来的判定,人工智能——尤其是具有了“自学”或自我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有一天可能会取代人类;美国的实验室也发现智能机器人互相对话时,竟然发出人类无法理解的独特语言;甚至有媒体打出了“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的标题。

①以“我看人工智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展开想象,以“有一天,我的位置上坐着一个机器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人工智能影响生活 近日于韩国首尔举办的人机大赛以1:4的人机比分结束引起了巨大轰动。 我们不难发现,科技进步的脚步越来越快,人工智能一点点的入侵我们的生活。看似遥不可及。可却近在咫尺。小到我们家中的自动扫地机,大到谷歌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其实它早已无处不在。 那么问题便已然产生,关乎人工智能,亦关乎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甚至可以将人工智能的范围扩大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存亡。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它早已有了必然的答案。科技进步的步伐不会停止,也决不会放缓。那么应该如何呢? 霍金说:人工智能对人类产生威胁。李开复讲人工智能未来将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两个观点看似全然相反,事实上却并无任何矛盾。对人类有威胁不代表不去做,对人类有益不代表会全然实施。 霍金与李开复的言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类在计算一类事务上不可能超越机器,不肯超越人工智能。无论是逻辑思考还是科学推理。可以说当人类面对上人工智能时将毫无胜算。然而,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即使再强大的人工智能也是由人类开发设计的,由人类创造的。所以,若说人类在哪一方面对人工智能占绝对优势,那必然是思考,是思想。在人工智能这些科技产物中的世界是固定的,由一条条公式组成,不存在感情也不存在精神思考,是一个绝对的物质化世界。他们执行的再复杂的命令,最终的结果无非是0和1。他们的思考是单纯的且单薄的。可以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别人面前。正如《三体》中所刻画的三体人,他们拥有超水准的科学文明,可他们的精神文明却单薄的可怜,甚至无法理解人类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便是他们,也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判断当前的情况,使用已有的命令去执行。 而人类不同。我们知道,有些鸟儿是绝对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们没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这便是人类的思考,人类的不可入侵的精神世界。人之所以不同于人工智能,便在于拥有自我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他们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他们精神文明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理解与拥有的,更是人类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重大筹码。所以日呢类决不能丢失,抑或是放弃这项能力。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思考,在思索着,那么人类的进步便不会停止。所以思考不能停止! 科技发展史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过高的科技水平需要同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谁缔造了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是人类千万年来的思考的孕育。只要仍在发展,那么思考必然不可停止。 为何我们执着于此?因为我们是一起走在一棵叠青泻翠的树下。会因为树的过分美丽,而把同行的人而一并爱了的人。所以,请在生命之树枯萎之前,永恒的思考着。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命题要求,“我看人工智能”是命题作文。作文时要突出“我”对“人工智能”的独特看法,个性理解,能从所给的材料中抓住“有一天可能取代人类”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材料中还介绍了“智能机器人互相对话时,竟然发出人类无法理解的独特语言”,由此可以想象人类将怎样和只能机器人沟通,无法理解它们的独特语言怎么办。甚至有媒体打出了“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的标题,这些都将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或改变。这些都可以通过想象完成此次作文。此外文体是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下面三个题目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六部文学名著有关。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从上面的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讲述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与同学分享。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语言生动。

②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以上面的一部名著为例,谈谈书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

③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请选择上面名著中的一部,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树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属于他本身的、省察的意志。普通百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一张似乎是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个子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肉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 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岗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在我们的视野里蜿蜒延伸,直到汇入落日余晖,水天一色。我的心中涌动着那首淳朴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罹患(lí)    B. 深邃(suì)    C. 蹑手蹑脚    D. 岗峦起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 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

C. 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 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 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这有什么作用?

5.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6.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家经历的结晶,例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都与托尔斯泰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遥在少年时曾经有一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这对他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凡的世界》折射了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

B. 曹雪芹早年曾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他的生活陷入困顿。这段经历成为《红楼梦》的创作之源。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他经常跟当地渔民一起出海捕鱼,其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小说《老人与海》就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

D.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少年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湘西秀丽的风景、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这些内容在他的《边城》中有所体现。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山月随人归”一句把月写得脉脉含情,“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句借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虞美人》)四句表达了李后主家国沦丧、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 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 “美酒聊共挥”一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D. 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

B.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C.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D.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探访友人的琐事人情,但却依然表现出李白诗歌朗俊豪爽的风格。

3.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 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2】如也。既晡【3】,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4】之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 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取材于《吴廷翰集》,有删改)

注释:【1】消摇:“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晡:傍晚。【4】蠛蠓(mèi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5】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 僮趋而去                 趋:快步

C. 其足逡逡然前而却         却:停止

D. 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凭栏而语曰     行安而俗美

B. 其声呴呴然然则兹观也

C. 曷不以畜鸭雏?             造化不能以育物

D. 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是非不善畜也,(乃)畜不以水也。

B. (僮)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

C. (鸭)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

D. 及其久也,(则)教成而化行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②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鸭叫声稚嫩,羽毛洁净油亮,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这些小鸭子玩。

B. 长在盆里的小鸭萎靡不振,甚至倒毙,这是无水蓄养的缘故,与作者、僮仆无关。

C. 回归水池的小鸭生机勃勃,热闹非常,这既证明了前面的错误,也为下文说理蓄势。

D. 作者借“养鸭”说“育民”的道理,强调顺应百姓本性,才能教化大行,天下大治。

6.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结合文本中“育鸭”的过程,说说他从中悟出什么样的“育民”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