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山月随人归”一句把月写得...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山月随人归”一句把月写得脉脉含情,“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句借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虞美人》)四句表达了李后主家国沦丧、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寄”“郎”“东”“鉴”,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最后一句中“亦”不能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 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 “美酒聊共挥”一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D. 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

B.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C.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D.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探访友人的琐事人情,但却依然表现出李白诗歌朗俊豪爽的风格。

3.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 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2】如也。既晡【3】,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4】之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 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取材于《吴廷翰集》,有删改)

注释:【1】消摇:“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晡:傍晚。【4】蠛蠓(mèi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5】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 僮趋而去                 趋:快步

C. 其足逡逡然前而却         却:停止

D. 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凭栏而语曰     行安而俗美

B. 其声呴呴然然则兹观也

C. 曷不以畜鸭雏?             造化不能以育物

D. 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是非不善畜也,(乃)畜不以水也。

B. (僮)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

C. (鸭)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

D. 及其久也,(则)教成而化行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②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鸭叫声稚嫩,羽毛洁净油亮,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这些小鸭子玩。

B. 长在盆里的小鸭萎靡不振,甚至倒毙,这是无水蓄养的缘故,与作者、僮仆无关。

C. 回归水池的小鸭生机勃勃,热闹非常,这既证明了前面的错误,也为下文说理蓄势。

D. 作者借“养鸭”说“育民”的道理,强调顺应百姓本性,才能教化大行,天下大治。

6.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结合文本中“育鸭”的过程,说说他从中悟出什么样的“育民”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如今,我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承载着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梦想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也需要传承“丝路文化”,以古为今用。

坚持开放包容,共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就如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使当时长安成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现在,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就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既要有唐人“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学习态度,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又要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大度包容胸怀,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新成果,共同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激发丝路豪情,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今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也出现各种针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等挑战,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一样。这需要相关国家或地区。唐边塞诗有不少描写古“丝绸之路”战争题材的诗篇,当今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边塞诗所倡导的勇赴边塞的昂扬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豪情仍可发扬光大。我们可将诗中的强敌“胡虏”替换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斗志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运用到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排除一切干扰,使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天路”成为带动沿线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动脉。

(取材于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1.在材料三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B.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C.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D.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2.下列词语中的“殊”与材料三“座参殊俗语”中“殊”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殊荣    B. 殊死搏斗    C. 殊遇    D. 殊途同归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画“”的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再无重生之力:南宋时半壁江山沦陷,朝廷无力经营丝路,陆上丝路无法发挥作用,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B. 士兵为商贸开路:西方列强发动战争,用枪炮打开别国国门后,再强行要求对方与自己 进行商贸往来。

C. 古为今用:今天建设“一带一路”应借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建立、发展、兴旺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D. 大动脉: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 表明“一带一路”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中起至关重要作用。

4.材料三重在阐发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再阐发三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丝路的兴衰史清晰地表明,丝路呈现三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物品。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发展。

二是。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风血雨,这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西方推动的近代全球化是士兵为商贸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三是。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 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辉煌的文 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儒学以及造纸、印刷、 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纽带,让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繁荣。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的成果。

(取材于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1.下列在原文横线上填写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 和平之路科技之路

B. 自由之路文明之路

C. 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D. 自由之路科技之路

2.丝路不仅带来沿途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大量诗歌作品。下列唐代诗句所写内容与材料二所说“三大功能”无关的一项是

A.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

B.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C.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D.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鲍防《杂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于兹。而这个世界岛是被“丝绸之路”连接着的。

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地中海区域至少在罗马时代就是海陆通道都畅达的。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中国,因为高山和大漠的阻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区域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一世英名。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众多无名英雄就走通了东西方通道。商周玉器,并不产自内地,而是通过“玉 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才有了张骞的第一次出使。

等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部,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别送给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纷纷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为了经贸利益。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都护,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国力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唐“安史之乱”后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陆上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不再以商人为主,无力再次繁荣。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但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才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宋元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曾在近30年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止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哥伦布等人远航时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随之被彻底遗弃。

(取材于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孕育“轴心时代”五大文明的“世界岛”。

B. 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汉唐国力的强盛。

C.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但它的兴起比陆路还早。

D. “丝绸之路”伴随着欧洲环球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遗弃。

2.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濒临:“濒”读音是“bīn”   休养生息:“休”也可写成“修”。

B. 贩运:“贩”读音是“fàn”   向风慕义:“风”在这里指风尚、道德。

C. 羁縻:“縻”读音是“mǐ”    逆转:指情况向不好的方面转化。

D. 参与:“与”读音是“yù”    萧条:“萧”书写的第九画是“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