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批评家主张散文不得放弃“边界”。即使古代散文不存在一个稳定的散文文类,现代散文也到了建章立制的时候。然在我看来,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换言之,诗、小说、戏剧之外均可成为散文。事实上,这就是我认定散文疆域的参照坐标。诗的节奏、押韵以及铿锵语调具有严饬的形式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摒弃世俗的美学高度;散文则是流水般的叙述话语,而且,这种叙述话语松弛、从容,直面琐碎卑微的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因此,散文与小说时常面目相近,甚至不分伯仲。考察二者的区别,许多人聚焦于“虚构”: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为什么小说拥有虚构的特权而散文不得染指?在我看来,与其说小说占有了虚构之利而将笨拙的纪实扔给了散文,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小说必须有偿使用虚构,它通常以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回报虚构——即以想象打破庸常现实的平淡与乏味。相反,散文不屑于虚构,它的自信是洞悟平淡背后的玄机与妙趣,以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不言而喻,以上粗糙的概括忽略了许多例外,这犹如放弃细节的精雕细琢换取基本轮廓的浮现,仅仅列举几个有限的参照标识,散文的“边界”勘察远未精确。王若虚的《文辨》曾经对于文体发表了一个睿智的观点:“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即各种文体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必要的时候,文学必须有勇气破门而出。

(选自南帆《文无定法》,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认为散文的“边界”可以撤除?

2.作者认为散文与小说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3.简要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体裁都可以成为散文;散文的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具有世俗性;各种文体的规范并不是僵硬的教条。 2.同:散文和小说都具有世俗化倾向。异:①散文必须纪实,小说允许虚构;②小说的虚构具有传奇性、戏剧性和悬念,能打破现实的庸常;散文则洞悟平淡,用内心的起伏取代情节的跌宕。 3.文学发展到特定的时期,文体规范必须发生改变;鼓励创作者要去打破旧的文体规范的束缚;号召创作者在文体上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对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进行概括,抓点分析“散文”届各种文体的特征。 2.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注意从文中“许多人聚焦于”“不如考虑二者的分疆而治带来了什么”。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句字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注意“有勇气”和“破门而出”指“打破旧的文体规范的束缚”和“创作者在文体上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名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请简要写出宝钗“小惠全大体”的内容。

(2)《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三国演义》故事起始阶段,刘备、关羽、张飞虽有英雄气度,能转战四方,但由于缺少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智谋之士,未能成就大业。

B. 《红楼梦》中,平儿心地善良,处事得体慎重。她知晓丫环坠儿偷了虾须镯,但为了顾全宝玉的面子,没有将此事告诉王熙凤。

C. 《边城》中,爷爷和翠翠愿守清贫,乐于助人。第八章中,团总妻女过渡时,翠翠见到小女孩手上带的银手镯,毫无歆羡之意。

D. 《茶馆》中,黄胖子与二德子等人在茶馆后院调停鸽子之争,卖东西的老人一句“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表达了对清朝末年民不聊生的愤慨。

E. 《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发疯后,手握花草与众人告别。其中,她送给王后的迷迭香象征阿谀, 三色堇则象征善变,以此暗讽王后的匆匆再嫁。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余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或讥方回好学能文,而惟是为工,何哉?余应之曰:是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若其粉泽之工,则其才之所至,亦不自知也。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盖有不可胜言者矣。

(节选自张耒《强村丛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中的“屈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姓名)

3.根据文意,概括贺方回词的特点。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希望自己能扩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眼界高了,什么都看不上,但什么也做不了,带来了个人的痛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梅墨生

①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秦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都是沿着这种思想而来的,并不是个人创造。西汉《淮南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往后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②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与这种思想一致的还有中国画,后者历来便强调神似。

③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能认定千里马,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气,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鲜丽,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瓣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④中国文化现实而不功利,在现实中又超越现实,有“出”和“入”之分。在庙堂总想江湖,在江湖总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文化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上痛苦徘徊。中国画也是如此,既画现实中的物,又赋予其美好的情操,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却又不背负西方基督十字架那种沉重的责任感。

⑤画家背后一定有自己的人与文,而人文合起来就是他的世界观,就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方式,他追求的理想、审美的境界都与此息息相关。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他背后的文化趣味,看出他背后的人文支撑,看出他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知识阶层的文化趣味。如果通过作品看不到这些,作品背后是一片苍白,作品则没有深厚的内容,不值得我们品玩,因为中国画最强调的就是内在神韵。《出水芙蓉图》也许不是纯粹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然而背后有一种既深又淡的生命情怀,它可以作为中国画的范型,作为中国画代表作来被理解,进而通过它来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也是一种享受。

(有删改)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2.文章第五段中的《出水芙蓉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简析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