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

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编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记者刘敏、白靖利)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摘编自《包装“瘦身”靠倡导新型消费观》,2017年9月29日《人民日报》作者金正波)

材料三: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费;如果是送给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

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插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看重月饼本身的口味。”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摘编自《节俭风逼退月饼豪华包装》,201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作者曹政)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详细阐释了该如何整治过度包装,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止,这提醒我们治理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的力度要有所加强。

B. 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C. 我们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他们现在购买月饼时,关注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再是产品的包装。

D. 以上三则材料都谈论了月饼的包装问题,虽然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前景令人乐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材料三吐露了百姓的心声,语言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相比之下,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

B. 通过材料一我们认识到,要想治理过度包装这一现象,单纯地依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倡导是很难奏效的,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执法来进行约束和惩罚。

C. 材料三的内容能够证明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家是有导向作用的,所以,勤俭节约的风气、健康绿色的消费观会使过度消费渐渐地难觅市场。

D. 针对过度包装在节日“频频”露头的情况,国家不仅有政策上的引领,而且还制定了具体完善的惩罚措施,这也是整治过度包装能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E. 三则材料都选在中秋节前夕这样的时间发表,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舆论氛围,从而使百姓在中秋节做到绿色消费。

3.过度包装造成了哪些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

 

1.C 2.BC 3.(1)使产品价格虚高。(2)造成国家环境污染。(3)助长消费者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4)使商家只在包装上下功夫,不利于国产品牌成长。(5)充当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的手段。 【解析】 1.试题分析:消费者并非不关注包装,只是更看重口味。 2.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说法有误。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国家制定了具体完善的惩罚措施,“主要原因”说法也属无中生有。E项,“形成了舆论氛围,从而使百姓在中秋节做到绿色消费”主观臆测。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注意三则材料的调查重心都是“过度包装”的弊端,但着眼点不同,注意在个则材料中找到“产品价格”“环境”“消费者”“商家”着眼点,分析其危害,分条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 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C.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D. 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2.“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末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的“达人”

“达人”作为社会称谓,很早就已经出现。《左传·昭公七年》记录了鲁国贵族孟僖子推崇“礼”的一段话,其中称孔子为“达人”。他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他追溯了孔子家族的光荣,又引了臧叔纥的话:“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臧叔纥认为“达人”的出现和“明德”的理念有一定关系。他的所谓“圣人”如不当世,其后代必有“达人”的说法,可以说是“达人”称谓比较早的记录。“达人”虽然不是“圣人”,却和“圣人”有某种颇相亲近的关联。

汉代人说到“达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见于贾谊撰写的一篇文采特异的文章。他在《鵩鸟赋》写道:“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写作:“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可见,在当时人看来,“达人”和“通人”的意思是大体相近的,都是说通达之士。“达”就是“通”,是汉代语言文字学常识。《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郑玄的解释就是“达,通也”。

东汉晚期,“达人”的出现比较密集。所谓“月旦评”形式与士人阶层对风誉的普遍追求,可能是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后来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就被称作“达人”。《艺文类聚》卷六四引晋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对他有“达人有作,振此颓风”的高度赞美。

汉末作为社会称谓的“达人”,通常的涵义大约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影响、有名望的人。一位于天文占相“无不精微”、作卦预卜“其言皆验”的方士管辂,在一位退职返乡的官员王经来访,就他卜筮的可信程度“有疑难之言”时这样说:“君侯州里达人,何言之鄙!”由王经的身份,可以知道当时“达人”称谓的涵义。管辂这里所说的高踞于“小人”之上的“达人”的“达”,推想已经隐约有显达的意思。但是汉代“达人”称谓的“达”的涵义,并不宜与“穷”“达”的“达”完全划等号。

大致在更晚近的时代,“达人”这种人称符号似乎又有了特别重视名誉层次,即俗说出风头、得风光的意思。唐诗所见卢照邻、权德舆、孟郊等,都可以说依然继承了古意。然而储光羲以及卢纶等人的诗句所见对于“名”的追求,似乎体现时人对“达人”品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达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虚荣标志,与汉代“达人”风范是有所不同的。虽然郤正《释讥》关于“达人”的文化品质也说到“身没名灭,君子所耻”,但是对于“名”的迷恋如果超越常限,自然会完全背离汉代“达人”的人生原则。

1.下列关于“达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人”一词作为社会称谓,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和“圣人”的意思既有区别又在某些方面有着颇为亲近的关联。

B. 汉代语言文字常识中,“达”就是“通”。所以在汉代人看来,“达人”的意思就是“通人”,它们说的都是通达之士。

C. 汉代虽然有用“达”字隐约地表达显达之意的例子,但是“达人”中的“达”的涵义和“穷”“达”的“达”还是略有不同的。

D. 和汉代的“达人”风范不同,大致在更晚近的时代,“达人”还体现了古人对名誉层次的重视,有出风头、得风光的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鲁国的贵族孟僖子引用臧叔纥的理论,称孔子为“达人”。他的说法可以说是“达人”称谓比较早的记录。

B. 关于“达人”,《鵩鸟赋》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由此可见,贾谊的文章是汉代人解释其涵义的典型的例子。

C. “达人”在东汉晚期出现的比较密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可能是“月旦评”形式与士人阶层对风誉的普遍追求。

D. 卢照邻等唐代诗人可以说是继承了古意,在“达人”这种人称符号的使用中体现了对名誉层次的特别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诸葛亮在中国民间被看做智慧的化身,《诸葛武侯宅铭》中称他为“达人”,是对他的一种高度赞美。

B. 方士管辂称呼退职返乡的官员王经为“达人”,可以知道当时“达人”大约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影响、有名望的人。

C. “达人”一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虚荣的标志,从储光羲等人的诗句基本可以证明时人对“达人”品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D. 古人认为“身没名灭,君子所耻”,因此要保证不背离汉代“达人”的人生原则,最好的方法是把对“名”的迷恋限制在常限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洋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嶂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37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姻情比金坚,牢不可破。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椎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⑥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⑦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梦到什么了?你爸爸说什么了?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冷漠,,什么也不追问。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日子总是要过的。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忘了从哪天起,小米醒来再也没有说那句说了无数次的话。

⑪谁能想到,再次说起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母亲。那是小米搬进新房子不久后的一天,弟弟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碱:妈!刚生了!

恭喜您得了个大胖孙子!双喜临门,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凑一起欢天喜地地大吃一顿。饭桌上,母亲开口就对小米说出了那句话。

⑫小米震惊极了,更让小米震惊的是,母亲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天天梦见你爸。小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从父亲走后,母亲从来没有提起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压抑着狂跳的心脏,问母亲:你都梦见我爸什么了?

⑬母亲淡淡地说:什么都梦见了。小米追问: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呢?母亲还是淡淡地说: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难不成要记一辈子?那会儿你连房予都没有,你弟弟婚都没结,我再带头哭天喊地?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

⑭小米沉默了许久,问:妈,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爱买洋葱吗?

⑮母亲拿起一颗洋葱,轻轻撕下外皮,空气中立刻弥漫出浓烈的气息。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母亲轻声说,想你爸的时候,就借着剥洋葱哭上一会儿……

(略有删改)

1.在小米看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从人物描写角度)

(2)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从修辞角度)

3.小说以“洋葱”为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2)在雨中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3)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