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 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滥用介词导致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B项,“劳动力”和“扩大”不能搭配。C项,“切忌不要”否定失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 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C.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只有“中国制造+互联网”握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好大喜功的导向。

②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③五年来,党中央“刮骨疗毒”式的反腐决心和勇气,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⑥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A. 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①⑤⑥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        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        ,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样的行为       

A. 一挥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B. 一蹴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C. 一挥而就        不以为意    不齿    D. 一蹴而就        不以为然    不耻

 

查看答案

默写

(1)《赤壁赋》中,主人劝请客人饮酒,并歌唱《诗经》篇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了边疆将士因天寒地冻弓僵衣冷的情状,随后着力描写了沙漠冰封、云朵昏暗的自然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1)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2),何必待之子。

注:(1)黾勉:勉力,尽力。(2)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查无人踪。

B. 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 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 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要尽兴才下山,而诗人与朋友未能见面,颇为遗憾,但诗人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 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2.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