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年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奖项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鲍勃·迪伦10岁时便自学了口琴、钢琴和吉他,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物·迪伦为艺名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鲍勃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执着地相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他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以一种大众的视角重新来到民间歌谣中,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他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诗歌结合了起来,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以致于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授”里克斯认为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年轻人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

1965年,鲍勃·迪伦第一次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民谣,被当时的听众视为民谣界的叛徒,但今天,这摇滚民谣已在美国蔚然成风。

鲍勃·迪伦在他的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1963年到1964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感与焦虑的歌曲。如迪伦创作的著名歌曲《答案在空中飘扬》,提问发人深思,影射美国越战,在当时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敬,鲍勃·迪伦的歌曲关乎民权、关乎爱情、关乎政治、关乎宗教,内容厚重真实,远离虚幻,让内容僵化的传统民谣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民谣的辉煌岁月。

迪伦全身心融入生活,关注历史,这让他写出的歌词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经久不衰。他的歌词不是简单的流行话语,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词汇来表现人性、叩问人生,他用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他的歌词跨越了国界!

70年代,鲍勃·迪伦开始涉足其它诸多领域。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一路畅销:他的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节;1971年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的作品相媲美。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菜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10年2月他受邀参加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的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颁给歌手鲍勃·迪伦成为各国人民争议的话题。《纽约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讨论”;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迪伦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在迪伦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瑞典学院称一直联系不到现年75岁的音乐人鲍勃·迪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2日发送电邮请求鲍勃·迪伦的发言人拉里·詹金斯对获奖做出回应,但截至23日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有消息说,迪伦目前正在巡演出。

鲍·迪伦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迄今为止,他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也许,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基金会”,文学奖是其中之一,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②《时代杂志》:“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是优雅的,他所关心的课题是永恒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诗人的影响力可以超越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鲍勃·迪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就对民谣产生兴趣,最终开启了美国民谣时代。

B. 作为歌手,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其歌词如诗句一样为人称道,这使他被公认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

C. 由于鲍勃·迪伦在歌词、传记、回忆录、小说、绘面诸多方面的贡献,他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D. 本文撷取鲍勃·迪伦人生的若干片断,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

2.鲍勃·迪伦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面对颁奖争议,你觉得歌手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请结合材料谈谈理由。

 

1.D 2.鲍勃·迪伦的美好品质:①兴趣广泛,拼搏进取。鲍勃·迪伦爱好民谣、摇滚,还涉猎传记、诗词、绘画、小说等领域。②努力开拓,具有创新精神。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摇滚民谣新风貌、新时代。③淡薄名利,心态平和。鲍勃·迪伦不与奥巴马拍照留念,不关心各种荣誉,有一颗平和的心。④持之以恒,奋斗不止。鲍勃·迪伦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并在诸多领域获得不凡业绩,现年75岁还在巡回演出。 3.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鲍勃·迪伦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作了优秀的作品:①鲍勃·迪伦将民谣和诗歌结合起来,出版歌词合集,其歌词跨越了国界。②鲍勃·迪伦是优秀的传记作者,其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其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获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③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授”、《时代杂志》等都给予他很高的赞誉。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从鲍勃·迪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知道,他没有开启美国民谣时代。B项,“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是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授”里克斯的个人观点。C项,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的原因原文没有表述,属于强加因果。而且,上文绘画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2.试题分析:首先对原文简单的划分,概括全文的事件,然后从事件中提取传主“兴趣广泛,拼搏进取”“努力开拓,具有创新精神”“淡薄名利,心态平和”“持之以恒,奋斗不止”的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

张建平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娇情。文本的口水话泛滥之后,情感似乎成为珍惜物,不仅需要憋出来、强生出来,甚至需要“变”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被鲍勃·迪伦收获,又刺激了下中国诗人的神经,似乎,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在一腔望月的诗意中,总应该寻求到些许的心理平衡,却总伴随着失望。仰望星空不能指责,这是诗歌的前提,但真的能看到什么,什么精神之纯粹能够积淀在中文诗歌的经脉中,的确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了。其实,迪伦的诗歌翻译得不好,用中文语境来看,没得深意。这就是语言语境的问题。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如是,英文语调、感染力、诗歌韵律非常强悍,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下,当代诗歌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应该是公认的事实。获得诺贝尔奖的迪伦能够把情感融入诗歌、歌词的文本能力应该可以讲得到了评委不同语言语境的公认,不应产生异议,虽然,我仍然不喜欢中文翻译的他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哪?其实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写的很清楚,“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一千多年来,包括八股文在内的文本演绎出来的文章,判其立意、立论、立章大都出于此,文用气长,文以胆论,无气无胆,绝非文章,那是说话,那是口水。喷在文坛里,那是痰盂。而“文以载道“如何呢?真正的“载道”是顶天立地,吸天地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直面人生世界之苦难,直面人生社会之丑恶,人行仗义,文书真镜。文人、诗人的痛苦应该积淀大众之苦难,胸怀天下,诗人的情怀应该“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的笔法文脉应该可以气贯山河。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苦难,当诗歌可能寄情寄怀的时刻,直指内核,才是文学诗歌的精髓。描写、刻画、揭露丑恶,同情苍生,才可能有文之胆气。

我们的语境如今变了,在有限的情怀里,只能依靠稀有的真实情感,勇救地面对邪恶。

无法载道时,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求道”,像海子那样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再有一条,就是我们当下做的,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寄托里,研磨章句,无气就只能口水,无胆就只能看着上司的脸色,在肮脏的地上,用文字“爬”出一行行可怜的“诗歌”。诗歌,成为脑浅层的发泄物。

我相信,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当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甚至面对武力的时候,文本在解构、倾诉的时刻,若无文胆,势必进入风花月夜的出处。情感,或许只能有王国维那番的寄托,但再无杜甫。不应该责怪风花月夜,月光给予诗人的是安静的对话,这是诗歌纯粹的语言。中国文人的担当其实应该得道载道,藐视权责,孤独地走在探索、探求的远方。

那么,如果诗歌不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一个真实的仰望星空的坚守空间,你要“掌声”干什么?

我们井不在什么远方。只在“此处”,因此处有美女莺歌,此处有达官俸禄,因此,我们只关心迪伦先生到底领不领这个奖?其实,以我有限的对于诗歌认知看,即使我并没有关注过,并好好阅读过他的一些诗,我的潜意识里也会相信,领不领奖对于迪伦应该不很重要了,因为,他从未在“此处”已然走在远方……

(摘自《独立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娇情,缺乏真情实感,似乎成为珍情物的情感还是憋山来、强生出来,甚至“变”出来的。

B. 鲍物·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诗人失衡失望,同样没有停止过仰望诗歌的星空却没得到同样的回报。

C.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古典文学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载道”中得以落实。

D. 海子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是“求道”,是不愿意把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寄托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迪伦、莎士比亚的诗歌在英文语境里很有感染力,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里却没深意,是中文语境的表现力问题。

B. 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武力,需要有文胆有担当与之抗衡。

C. 我们的诗人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即没有停止对诗歌的追求,但在追求中应该加强积淀纯粹的精神。

D. 如果诗歌无法载道诗人也不“求道”,“诗歌”就成了用文字“爬”出的一行行可怜脑浅层的发泄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诗歌应吸天地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

B. 诗人应该有担当,能胸怀天下,诗歌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而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掌声。

C. 文中“此处”指名利享受,“远方”指藐视权贵不断探索的文学精神。迪伦“已然走在远方”,我们“只在此处”,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D. 中国当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差甚远,因为我们找不到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与诗人的追求及诗歌的表现力无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②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倒外。(雨果)

⑤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⑥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图表的内容按要求用文字进行表述(不得用数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图1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乘车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坐汽车时系安全带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总是

43.5

73.1

58.2

41.9

偶尔

44.7

21.4

32.1

44.0

从不

11.9

5.5

9.7

14.0

 

 

图2 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水上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在没有救生员的水域游泳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从来不会

72.0

14.0

72.6

66.2

偶尔会

15.7

51.6

15.9

15.6

12.3

34.4

11.5

18.2

 

 

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相关研究机构基于多年的协作机制,联合开展了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比较研究,从上面两个表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___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____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

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

C. 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

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