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 张建平 中国当代诗人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你要“掌声”干什么?

张建平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有一个情结,就是娇情。文本的口水话泛滥之后,情感似乎成为珍惜物,不仅需要憋出来、强生出来,甚至需要“变”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被鲍勃·迪伦收获,又刺激了下中国诗人的神经,似乎,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在一腔望月的诗意中,总应该寻求到些许的心理平衡,却总伴随着失望。仰望星空不能指责,这是诗歌的前提,但真的能看到什么,什么精神之纯粹能够积淀在中文诗歌的经脉中,的确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了。其实,迪伦的诗歌翻译得不好,用中文语境来看,没得深意。这就是语言语境的问题。莎士比亚的诗歌也如是,英文语调、感染力、诗歌韵律非常强悍,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下,当代诗歌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应该是公认的事实。获得诺贝尔奖的迪伦能够把情感融入诗歌、歌词的文本能力应该可以讲得到了评委不同语言语境的公认,不应产生异议,虽然,我仍然不喜欢中文翻译的他的诗歌。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哪?其实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写的很清楚,“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一千多年来,包括八股文在内的文本演绎出来的文章,判其立意、立论、立章大都出于此,文用气长,文以胆论,无气无胆,绝非文章,那是说话,那是口水。喷在文坛里,那是痰盂。而“文以载道“如何呢?真正的“载道”是顶天立地,吸天地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直面人生世界之苦难,直面人生社会之丑恶,人行仗义,文书真镜。文人、诗人的痛苦应该积淀大众之苦难,胸怀天下,诗人的情怀应该“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的笔法文脉应该可以气贯山河。

这个世界,不可能没有苦难,当诗歌可能寄情寄怀的时刻,直指内核,才是文学诗歌的精髓。描写、刻画、揭露丑恶,同情苍生,才可能有文之胆气。

我们的语境如今变了,在有限的情怀里,只能依靠稀有的真实情感,勇救地面对邪恶。

无法载道时,我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求道”,像海子那样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再有一条,就是我们当下做的,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寄托里,研磨章句,无气就只能口水,无胆就只能看着上司的脸色,在肮脏的地上,用文字“爬”出一行行可怜的“诗歌”。诗歌,成为脑浅层的发泄物。

我相信,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当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甚至面对武力的时候,文本在解构、倾诉的时刻,若无文胆,势必进入风花月夜的出处。情感,或许只能有王国维那番的寄托,但再无杜甫。不应该责怪风花月夜,月光给予诗人的是安静的对话,这是诗歌纯粹的语言。中国文人的担当其实应该得道载道,藐视权责,孤独地走在探索、探求的远方。

那么,如果诗歌不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一个真实的仰望星空的坚守空间,你要“掌声”干什么?

我们井不在什么远方。只在“此处”,因此处有美女莺歌,此处有达官俸禄,因此,我们只关心迪伦先生到底领不领这个奖?其实,以我有限的对于诗歌认知看,即使我并没有关注过,并好好阅读过他的一些诗,我的潜意识里也会相信,领不领奖对于迪伦应该不很重要了,因为,他从未在“此处”已然走在远方……

(摘自《独立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当代诗人大都娇情,缺乏真情实感,似乎成为珍情物的情感还是憋山来、强生出来,甚至“变”出来的。

B. 鲍物·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诗人失衡失望,同样没有停止过仰望诗歌的星空却没得到同样的回报。

C.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古典文学的内质、核心、风格、情调在“载道”中得以落实。

D. 海子最终用死亡揭示诗歌,是“求道”,是不愿意把用白话的口水挑起“激情”寄托在某种想入非非的情感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迪伦、莎士比亚的诗歌在英文语境里很有感染力,直指内心,在中文语境里却没深意,是中文语境的表现力问题。

B. 中文文学、诗歌的命运会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文学与诗歌面对强权、武力,需要有文胆有担当与之抗衡。

C. 我们的诗人没有停止过“仰望星空”即没有停止对诗歌的追求,但在追求中应该加强积淀纯粹的精神。

D. 如果诗歌无法载道诗人也不“求道”,“诗歌”就成了用文字“爬”出的一行行可怜脑浅层的发泄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诗歌应吸天地之大气,壮人生之伟胆。

B. 诗人应该有担当,能胸怀天下,诗歌是为了感触与揭示苦难,给希望,而不是为了得到多少掌声。

C. 文中“此处”指名利享受,“远方”指藐视权贵不断探索的文学精神。迪伦“已然走在远方”,我们“只在此处”,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D. 中国当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差甚远,因为我们找不到传统文化文学创作的命脉,与诗人的追求及诗歌的表现力无关。

 

1.B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作者认为,中国诗人与迪伦并没有“同样的”仰望星空,两者之间的追求有所不同。 2.试题分析:是翻译时语言转换的问题,不是中文语境本身的表现力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②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倒外。(雨果)

⑤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⑥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图表的内容按要求用文字进行表述(不得用数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图1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乘车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坐汽车时系安全带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总是

43.5

73.1

58.2

41.9

偶尔

44.7

21.4

32.1

44.0

从不

11.9

5.5

9.7

14.0

 

 

图2 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水上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在没有救生员的水域游泳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从来不会

72.0

14.0

72.6

66.2

偶尔会

15.7

51.6

15.9

15.6

12.3

34.4

11.5

18.2

 

 

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相关研究机构基于多年的协作机制,联合开展了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比较研究,从上面两个表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___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____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

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

C. 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

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B. 针对长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要示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C. 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 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