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三、诗歌阅读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诗歌阅读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第二节中“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   )

A. “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 “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 “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 “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1.B 2.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一组冷落凄清的景物构成一幅荒寂衰败、萧索凄凉令人伤感悲凉的画面,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低沉的哀思。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赏析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大堰河的儿子”与前文中“地主的儿子”形成对比,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2.试题分析:本题考考生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的能力。答题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答题抓关键关键意象,总结意境,分析情感。诗歌通过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一组冷落凄清的景物构成一幅荒寂衰败、萧索凄凉令人伤感悲凉的画面,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低沉的哀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睢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睢贤,过载范睢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睢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睢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的词语,还有”“”“”“不禄等。

C.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B. 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 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 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荆轲刺秦王》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C.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 持千金之资                            币:礼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改悔                                还也

B. 皆白衣冠送之                            其无礼于晋

C.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                    不知计之所出耳

D. 先言于秦王曰                            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七音,变徽是徽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文中反复写到刘和珍的“微笑”“和蔼”,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杀人者的凶残。

B. 说明刘和珍等绝非“暴徒”,驳斥段政府的诬蔑

C. 说明刘和珍天真幼稚,对反动派抱有幻想。

D. 表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毅,突出其崇高精神。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段中画横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刘德华唱的歌《回家的路》(节选),按要求写作。

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拍一拍,肩上岁月的尘土。回家的路,或远或近;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

上面的歌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回家的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图表是一家研究机构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