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①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①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拔贡,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还兼具一点儿诗人气质。而他的父亲汪菊生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带有名士色彩的人。这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父亲还很随和,从不像古板的八股先生那样教育孩子,而是将他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先给儿子点上火。汪曾祺初恋时写情书,他竟然在一边出谋划策。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

②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最为景仰的三位老师中,闻一多是最可称名士的。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就问学生:“你们谁抽?”于是讲台上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喷云吐雾,汪曾祺自然也在其中。另外一位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曾评价他说:“沈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他后来的为人、为文,都能看到乃师沈从文淡泊、从容、温情的影子。

③有的名士是锋芒毕露的,刚硬而决绝,像一支剑、一团火,比如嵇康。而有的名士则是刚柔并济的,温润而坚毅,像一杯酒、一块玉,比如陶渊明。汪曾祺的名士范儿,离后者更近点儿。说“近点儿”,是因为他和陶渊明还略有不同。陶渊明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的,而汪曾祺则完完全全是入世的。入世和名士放在一块,好像有点儿不和谐,但汪曾祺恰恰就是一个入世的名士。他入世,但不佞世。汪曾祺自己说:“我追求的是和谐”。此和谐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种生活情调,一种人生境界。

④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他坦言:“我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何为儒家的人情?当然就是浓厚的现世关怀情结。但儒家的现世关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便是一种“诗性人格”。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从不肯利用朋友为自己谋取方便。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文学标准始终不渝的独立见解上。

⑤仅仅是儒家,还不足以成就他的人生境界,也不足以玉成他小说、散文创作的田园风格。再诗性的人格,只要“爱人”、“入世”,便不得不有所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有所追求,便容易为得失挂怀,陷入烦恼困顿中。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不论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并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与人生。

⑥可叹的是,汪曾祺这位名士,大半生都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他的可贵在此,他的落寞也在此。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会感到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者向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偏向。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时代。”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好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时代背景的淡化也好,消逝的过往也好,就散文来说,没有比写饮食更适合的题材了。

⑦更难得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若问,名士和美食家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一概而论,并非如此;可是要说汪曾祺,那二者的联系确确实实是必然的。如果没有美食家的这层角色,汪曾祺的名士气质就失色不少;如果没有这种名士范儿呢,那汪曾祺也就只不过是个过得去的美食家而已。

⑧屈指一算,汪曾祺离我们而去已经16个年头了。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相信很多人像笔者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中国作家网)

②汪曾祺的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评汪曾祺)

③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贾平凹评汪曾祺)

1.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嵇康是锋芒毕露、刚毅而决绝的名士,如一支剑、一团火;陶渊明则是温润如一块玉、一杯酒,刚柔并济。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

B. 闻一多对汪曾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的;而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这份蔼然仁者之心则在内在上使汪曾祺的文风表现出淡泊、从容、温情。

C.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诸多大事,但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这得益于他深受道家影响,能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使作品仍能保持一种文雅气。

D. 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都是在偏向已经消逝的过往。这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如《端午的鸡蛋》就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E. 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

2.汪曾祺身上“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3.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汪曾祺作品的特点。

 

1.BC 2.①有着儒家现世关怀与和谐自然相融合的诗性人格。②极为讲原则,体现着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与自重。③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不论何种境地,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 3.①作品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且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并且淡化时代背景,有着怀旧情结,在传递作者宁静旷达、闲适恬淡的心态。②作品语言上,文字直白,有韵味,具有一种贵气。③作品风格上,宁静、闲适、恬淡,能使读者的心灵愉悦升华。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说法错误,本项对应的原文“离后者(陶渊明)更近点儿”。D项,“这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说法错误。本项对应的原文“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E项,“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错误。对应的原文“难得再觅”,选项“没有”不准确。故选BC。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汪曾祺身上“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表现在哪些地方”,注意审清题干“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应该是一些性格特征,索准区位后先概括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全文,分点简要概括汪曾祺作品的特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知表现网曾启作品特点文字主要在文章五、六、七段和材料链接中,是从其作品的风格、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来叙述的。仔细阅读五、六、七段和材料链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筛选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化。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者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者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D.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④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

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生里,我一直遵循自己想着的路走下去,不管别人是认同的,_________________,就想走自己的路。虽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吃过很多的苦,流过很多的泪。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勇往直前。人生是我的,我还是一贯的坚持自己所能坚持的,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李华起草了一份寻物启事“7月11日,我在图书馆丢失了一本《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书一本,如有拾获,请速速归还。”

B. 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C.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D. 希望各国家总统总统从海湾和平和贵国本身的利益出发,争取主动,避免出现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