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

作文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有人解释为“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

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对此,你在生活中有何体验与感悟,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学会倾听 曾经,当窗前的那串风铃碰撞,我忽略了聆听那悦耳的声音;曾经,当小朋友唱起童年的歌遥;我忽略了那纯真的声音;曾经,当父母讲着遥远的故事,我忽略了那种亲切的声音。 曾经我只不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天真的童年,如今,四季教会我数着溜走的岁月,风景教我聆听自然的声音,听她唱着岁月的歌,欣赏她洒落大地的美。 小时候的我像山间的小溪,在环山的环抱中溜达,鱼儿为伴,丛林是友,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我常会想许多问题,爱捧着厚厚的书本,能从大刊的报纸杂志中获取社会的信息,关心人类的命运,留心身边的细节,认真琢磨深刻的道理,常问几个“为什么”。好比滚滚长江奔流不息,直到淌进大海的胸怀。于是,我学会了聆听生活的声音。 世间最亲切的声音莫过于父母的唠叨。 有句话说得好:“从人类的嘴里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是‘母亲’。”“妈妈,我爱吃你做的菜”“妈妈,如果我不听话,你轻轻打我吧。”“妈妈,下星期我们去公园玩好吗?”这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在童年的回忆里它是最珍贵的痕迹。可是回忆里更多的是父母一次次的唠叨,是一次次的提醒,一次次的关爱,告诉我,妈妈多么爱我。如今,我学会了聆听那一声声的唠叨,似乎越听越感到亲切,能听出她的细心,她的温柔,她的爱意。我觉得父母的声音是如此美,最值得怀念。 如今,当窗前的那串风铃碰撞,我抓住那一刻,悉心聆听这悦耳的声音;如今,当小朋友唱起熟悉的歌谣,我驻步聆听生活的真实声音;如今,当父母讲着那遥远的故事,我倾耳聆听这亲切的声音。 聆听自然,感受善与美;聆听生活,领悟更多;聆听别人,我们会知道对方的心声,理解和友好地相处。学会聆听,让我们的身边充满动听的声音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话题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准确立意,本题材料中关键性的语句是“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所以考生要围绕“倾听”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奋发的朝气无关“保温杯”

①这几天,保温杯突然火了。缘起只是一位曾经“摇滚”,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乐队鼓手端着保温杯喝水的照片,当事人今昔之间的对比,引起了对所谓“中年危机”的集体共鸣。

②有人认为,这样的共鸣反映出一种对中年心态的警惕。耐人寻味的是,热衷于关注这一问题的,除了加班之余自嘲一下的中年人,还有很多是以“九二中年”自诩的年轻人。中年的话题跨越了代际,正说明它所辐射人群的普遍性。

③平心而论,今天的中国社会,的确面临着现代化和老龄化等多重命题。一方面,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动力需要切换,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跨越;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老化,也带来社会保障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假如不能在转型中完成相应的调整,那种担心失去竞争优势、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感确实可能蔓延开来,不管你是不是已经人到中年。

④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也证明了转型期社会心态与生理年龄其实没有必然联系。有人总结日本社会存在的“现代病”,高居榜首的是“海螺小姐综合征”,意思是说,动漫节目《海螺小姐》的播放时间为每周日下午,每当此时想到第二天要工作,就会感到十分忧郁。而“拒绝长大,希望一直停留于儿童时期”的“彼得潘综合征”,和感叹自己人生悲惨的“心之谷综合征”等,它们的高发人群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何保持人生奋斗和国家发展的朝气和锐气,才是超越年龄、需要所有人去共同解决的问题。

⑤从这样的角度审视那些围绕保温杯的讨论,得出的并非悲观无奈的结论,而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迟缓、停滞、消沉的警醒。事实上,当下的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忙,觉得无数稍纵即逝的机会在迎面而来。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对“中国速度太快”的吐槽,并不妨碍时不我待的行动。那些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都不缺少一只只保温杯,不论它里面沏的是茶,还是咖啡

⑥事实上,从改革开放按下中国发展的快进键开始,经济社会飞跃和治国理政的成熟组成了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经验”;同时,中国老百姓勇于去不断突破自己的“中国体验”也独一无二。中国经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历史没有终结。“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唯有永不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都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中国人,拥有的不只是焦虑,更有一股永远只争朝夕的力量。

⑦这股只争朝夕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新趋势带来的新契机,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从一间间灯火通明的创新工作室,到蓬勃发展的电商平台,再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分享经济,很多人借助创新大潮,实现着人生梦想,更多人的生活因此而愈加丰富多彩。5年间,有多少新经济边界,因核心技术的突破、因对外合作的拓展而生长?又有多少传统行业,在改革创新中扔掉了历史包袱,重新找到了市场?

⑧无论是中国人的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都在悄悄跨越历史节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天的国人正在更上一层楼。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除了要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设定如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向往更好生活的中国人,无论青年还是中年,都将比过去更加忙碌。

⑨中年面临的问题确实比青年更复杂,但中年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机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也更多更强。“到了这个岁数,喝啤酒都想放两粒枸杞”,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社会的真实生态。中国有2020,还有2050,还有伟大梦想,不失朝气锐气,不畏奋斗之苦,我们才不会错失这个非凡的时代。

  《 人民日报 》______年08月23日 05 版)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砥砺奋进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 题。

寒 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4期)

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2.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5)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7)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8)天涯地角有穷时,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刘司户(蕡)

【唐】李商隐

江风吹浪动云根①,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②。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①云根:指江边山石。②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1) 请简要说明首联中“动”、“昏”二字艺术效果。

(2) 尾句“凤巢西隔九重门”有何内涵意蕴?请简要分析。

(3)“汉廷急诏”“楚路高歌”两个典故分别指历史上哪两人?写出他们姓名。

 

查看答案

二. 文言文阅读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②,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能言               哑声

B. 于是家人画工画       延请

C. 人人得食             率领

D. 手中纫缀不           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足音辨人

B. 慈父背              还望

C. 然数颦蹙诸婢曰      视无可置者

D. 劳苦若不谋夕        世有无母之人

3.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把上面文言文《先妣事略》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