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为什么谢了呢?

我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窝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弓逾满必断,月过圆必缺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这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 它形象地告诉我们:爱一件东西,珍惜它,呵护它,但不要爱它爱得过分。花儿浇多了水会烂根,鱼儿喂多了食会撑坏,庄稼施多了肥会疯长,桩桩件件,竟是如此的事与愿违:爱花——花谢了,爱琴——琴断了,爱鱼——鱼死了……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的。这也许是过分的爱的后果。爱一件东西不能过分,否则会走向它的反面。过分的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过分的爱会把它惯坏。 同理,弓张得过分满,弓弦会断掉;月过了它的满期。必定要缺少。这就告诉我们,爱任何一样东西,做任何一样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我们都不应该超出这个限度,否则会事与愿违。 过分和过度只会与预期南辕北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翁丢了一条名贵的狗。他十分心痛,于是他登报:有能找到他的狗的,赏金五千元。有一乞丐找到了那条狗,正要送还时,富翁又登报,赏金加到了一万。乞丐一想,再等等,也许有个大价钱。于是他把狗拴到了下水道。等到富翁的赏金到了10万时,乞丐笑呵呵地走进了下水道,而那狗早死了。 正因为凡事都有度,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做事应量力而行。对自己或他人的要求也不要太过分,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古来就有“有心栽花花不发”的道理。过分要求每一件事必须完美,是不会有太好的结果的。因为世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绝对完美的。有人说天上的太阳完美,但太阳也有被月影遮蔽的时候;有人说雄壮的山峰完美,纵观千百万年的变化,它也在沉浮;有人说浩瀚的大海完美,要知道它也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的可怕陷阱,也有被石油破坏成死水的污点……所以小小的你我更不会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有理由去追求它,而不能去苛求它。过分的苛求会使我们犯错误,事与愿违。 所以做任何事情总得有一个限度。弓逾满必断,月过圆必缺。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中的“我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窝上”和“它不能胜”两个重点句子分析,是因为自己的过分使“花谢了”“弦断了”,由此可以立意为“做事不要过度”“过犹不及”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说  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

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幽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旧  书

李  琬

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1.纵观全文,文章第③自然段插入对另一家古旧书店的回忆,有何作用?

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请仔细阅读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晚有儿息。

(2)___________,实所共鉴。

(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

(5)夙兴夜寐,______ (《诗经·氓》)

(6)______,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7)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8)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刑罚                  措:搁置

B. 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 故其材不赋而            羡:(令人)羡慕

D. 而无教养之              渐:熏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于修身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

B. 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璧之故欺秦邪?

C. 何其周速也                 穷益坚

D. 唯其令一唱                 师道不传也久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